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17日至18日,以「共享未來:構建開放包容的經濟與金融體系」為主題的全球金融盛會於深圳圓滿召開。來自全球近百位政商學界領袖圍繞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貿易投資、系統性風險防範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在全球經濟碎片化加劇背景下,為維護金融市場穩定與推動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多元視角與創新方案。這場匯聚13場主題論壇和2場閉門會議的智慧碰撞,不僅成為觀察全球金融治理趨勢的重要窗口,更為破解當前經濟困局貢獻了系統性思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融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現有單極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亟待改革。資深學者指出,多元化貨幣架構能有效降低地緣政治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並強調區域合作在整合貿易投資資源中的關鍵作用。數據顯示,亞洲地區存在巨大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潛力,通過強化區域金融協同可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亞投行代表提出,在新興經濟體崛起背景下,需重構多邊規則以匹配新的全球秩序。
閉門研討中,專家警示當前傳統與新型金融風險疊加的嚴峻形勢。金融機構負責人強調,維護金融穩定需堅持「底線思維」,通過多方協同構建動態風險預警機制。數據顯示,中國在強化金融監管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但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加速、技術變革等新挑戰,仍需持續完善政策工具箱。
論壇聚焦美國單邊政策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效應,指出其導致增長放緩和政治不確定性加劇。歐盟代表分析歐洲在貿易依賴中的脆弱性,並呼籲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多邊框架。研究顯示,新興經濟體需聯合推動規則制定權向發展中國家傾斜,避免被動接受既有秩序。
專題討論指出,產業網際網路是金融科技與實體融合的核心載體。專家建議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並強調政府引導基金在彌合「創新鏈-資金鍊」斷層中的關鍵作用。數據顯示,中國在大模型研發領域正快速縮小與國際水平差距,AI普惠性提升將重塑全球競爭格局。
面對已開發國家綠色需求波動,學者建議通過南南合作對衝風險,並提出多邊擔保機制降低新興市場融資成本。聯合國機構代表呼籲以數字經濟為支點,在消除數字鴻溝基礎上實現均衡增長,確保技術紅利惠及更廣泛群體。
本次論壇發布的《2025中國金融政策報告》顯示,當前金融改革正處關鍵窗口期,需加快制度創新提升體系韌性。113家媒體對會議的密集報導印證了全球對中國經濟治理經驗的關注。在百年變局與技術革命交織背景下,本次盛會不僅凝聚了維護開放包容經濟秩序的共識,更通過跨區域合作倡議為構建新型金融治理體系提供了實踐路徑。從貨幣多元化到綠色轉型,從技術創新到風險防控,論壇成果彰顯了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穩定錨」的責任擔當,並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復甦注入新動能。
更多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