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的全球產業變革浪潮中,一場由汽車製造商主導的人形機器人革命正在加速推進。從上海車展到華中國際車展,人形機器人的身影已取代傳統車模成為焦點;廣汽、小鵬等車企更將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帶入文博會與工廠車間,在「人-車-家」生態融合中探索新邊界。這場變革背後是汽車產業對技術遷移能力的深度挖掘,以及對人工智慧時代話語權的戰略爭奪。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至今,車企已展現出兩條清晰的發展路徑:自研整機+供應鏈整合與資本投資+生態合作。據行業統計顯示,目前至少6家主流車企(包括廣汽、小鵬等)已完成人形機器人成品研發並啟動測試,另有超過10家通過投資或場景應用介入該領域。例如,某頭部車企的第三代具身智能機器人已實現輪足複合構型,其自研靈巧手與驅動系統可復用超60%汽車零部件,顯著降低開發成本。
這一趨勢始於供應鏈協同優勢:電機、電池、傳感器等核心組件在汽車與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共性,使得車企能快速將自動駕駛算法遷移至機器人控制邏輯中。以某企業為例,其量產的機器人搭載了純視覺感知系統,該架構直接源自其智能駕駛平台,通過雲邊端協同優化實現了場景泛化能力。
人形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具身智能」,即在複雜環境中自主決策與物理交互的能力。車企在此領域的技術積累正成為破局關鍵:
1. 感知系統復用:某新能源車企將純視覺自動駕駛的多目標追蹤算法,遷移至機器人動態避障場景中,使定位精度提升25%;
2. 運動控制繼承:某企業通過汽車底盤調校經驗優化機器人步態規劃,在崎嶇地形測試中的能耗效率較傳統方案降低18%;
3. 數據閉環構建:車企在工厂部署的數百台人形機器人,每日產生超PB級訓練數據,反哺自動駕駛模型疊代。
這種技術協同效應推動了產品落地速度:某車企從成立研發團隊到發布整機僅耗時24個月,較初創企業縮短約60%開發周期。
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的深層動因,在於其對汽車主業的價值延伸:
但挑戰同樣顯著:當前人形機器人成本普遍高於工業機械臂30%-50%,且在開放環境中的故障率仍居高不下。對此,某車企負責人表示:「我們選擇先聚焦工廠實訓,在降低算法疊代成本後逐步拓展至家庭服務領域。」
2024年行業數據顯示,車企已占據人形機器人集成環節約30%市場份額,並通過投資綁定技術夥伴。例如某車企通過資本注入獲得運動控制算法優先使用權,而其供應鏈優勢則幫助合作方將關節模組成本壓縮至行業平均水平的75%。
未來競爭將呈現差異化格局:車企深耕工業場景(如產線巡檢、倉儲物流),初創企業聚焦消費級需求(家庭服務、醫療護理)。隨著技術成熟,兩類玩家將進一步通過數據共享與硬體模塊化深化協作。據產業分析模型預測,到2030年,人形機器人將為車企帶來相當於其汽車業務15%-20%的新增長空間。
總結:重構產業邊界的必然選擇
從四輪驅動的交通工具到雙足行走的智能終端,車企正通過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自身角色。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技術遷移與成本優化,更是對人工智慧時代生態話語權的爭奪。隨著供應鏈協同效應顯現、應用場景持續拓展,一個由汽車製造商主導的人工智慧新生態正在形成——它將重塑製造業效率天花板,並為消費者打開前所未有的「移動+服務」融合體驗之門。
更多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