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啟動「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科技部、發改委昨天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並啟動《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以提升中國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科技與應用水平,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約能源資源。
當晚,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理事長石定寰乘飛機趕赴義大利,代表中國前去參加在義大利舉行的16個國家政府聯合推動的「氫能經濟合作夥伴計劃」。
鎖定五大優先領域
這項計劃由科技部與發改委聯合實施,是我國為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發展而制定的又一個重要規劃。
「計劃」秉承「合作互利共贏、保護智慧財產權、先進技術共享、集成優勢資源、開展技術創新」的原則。兩部委官員稱,中國發布並啟動《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旨在推動深入開展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解決中國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關鍵和迫切問題,增強中國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形成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能源技術發展能力。
「計劃」將按照優先領域和重點內容篩選和審批項目。「計劃」共確定太陽能發電與太陽能建築一體化、生物質燃料與生物質發電、風力發電、氫能及燃料電池、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等五大優先領域。而重點內容包括開展基礎研究,建立產業化示範,面向規模應用,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國際交流和對話,培養高層次人才等。
專家認為,可再生能源領域,世界面臨著很多共同的新技術創新問題。中國需要藉助世界的力量,推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
有助於推動產業化
石定寰稱,十幾年前,我國已經就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與國際上展開了廣泛合作,相比之下,「計劃」聯合了發改委,有助於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科技的產業化。
據了解,除了資金外,新能源領域新技術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產業化。
「計劃」在「重點內容」部分,專門提及建立產業化示範。「重點跟蹤、引進和研究國際適宜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的先進技術,開展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的系統評價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多能互補系統等研發工作。」
10多年來,我國在多邊及雙邊等多個層面上開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國際合作。在與聯合國合作項目方面,有在北京試點的氫能汽車,有綠色扶貧計劃,有綠色小桐樹計劃;與歐洲,我國與歐洲定期召開中歐能源合作大會;雙邊方面,與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等,都有技術交流、研究、培訓,以及具體項目的合作。
石定寰認為,「計劃」實施後,可再生能源的國際合作將進一步延伸,同時合作領域更加系統全面。中外將在共同研究、共建研發中心,共建促進中心方面,拓寬合作的廣度和寬度。
「尤其是產業化方面,作為產業政策制定者和項目審批部門,國家發改委參與計劃,可以將可再生能源科研與產業化更好地結合起來,推進國際先進的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的推廣和運用。」
吸引國外風險投資
「計劃」稱,將安排專項資金啟動該計劃,吸引國際大型能源企業以及其他企業和私營資本投入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共同實施這一新計劃。
另據兩部委官員介紹,該計劃實施過程中,中國將在資源、技術、資金和政策等方面同國際社會進行全方位合作,政府不僅將出台相關政策法規,還會加大投入,發揮在國際合作過程的主導作用。
「大量國外風險投資正在湧入我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領域,而『計劃』將帶動國內風險投資進入。」石定寰認為。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可再生能源在整個中國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在2010年達到10%,到2020年達到15%左右。目前國際很多國家沒有制定這個目標,對中國來說,實現目標是很大的挑戰。200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約為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5%。
更多再生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再生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