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07年的貿易順差超過了2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這應該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除了1993年,每年我們都出現貿易順差。而美國的情況卻相反,2006年其貿易逆差就已經到了7500多億美元。30多年來,除了極個別年份,美國每年都是貿易逆差,而中國現在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
在中國現行的結售匯制度下,企業取得的美元順差,最後會變成國家的外匯儲備,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餘額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也是世界第一。
近兩年,由於擔心通貨膨脹壓力,我們試圖通過增加進口等手段來減少順差,可是,貿易順差反而繼續創出新高。同時,美國出於政治和選舉周期的考量,經常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橫加指責,認為人民幣對美元低匯率是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原因。可是,美國的逆差也是不斷刷新紀錄。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儘管兩國都表示減少自己的貿易差額,但實際上都減不下來。除了其他原因外,心理上不願意減也許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長期以來,中國外貿企業和部門,無不把創匯,也就是爭取順差,作為自己的工作中心和目標,而普通老百姓也喜歡順差,至少覺得順差怎麼都比逆差好,因為順差表明我們賺了外國人的錢,而且出口還可以增加GDP。美國人靠逆差日子過得很不錯,也不好意思大聲嚷嚷要削減逆差。
其實,順差並不表明就占了別人的便宜,得到了什麼好處,也許它的危害更大一些;而逆差也與吃虧無關,或許還占了別人的便宜呢。以中美兩國為例:中國一方是順差,美國是逆差,就相當於中國淨拿了美元,而沒有拿到美國的產品;美國則是淨拿了中國的產品,而沒有拿到人民幣。商品可以立即被消費,滿足人們的願望;美元說到底只是一些紙片,它不能被消費。美國人用紙片就換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用老百姓的說法,這是空手套白狼。
當我們取得這些紙片後,就要運用它們。所有的美元,最終都要回到自己的發行國,也就是美國去。美元回到美國去,有幾種方式。
一是我們去美國留學、旅遊、探親,我們就要用人民幣換美元,這些美元就回到了美國。
二是我們從美國進口商品,要花掉一部分美元。可是,也許因為我們暫時不需要很多美國的商品,我們自己差不多都能產;也許因為對方暫時不願意賣給我們,所以,用於進口美國產品的外匯儲備花費並不多。
三是,有時候,中國的企業會收購美國的企業,要用美元。很多人以為收購美國企業是很光榮,很賺錢的事。其實,並不盡然。一個企業合理的售價,應該是其未來每年收益現值的和。假如美國人不賣,繼續經營多年,他能獲得的收益折算成現值,也只是我們支付給他的價格;如果他出售,他就立即得到了這麼多的價值,而不必再辛苦多年了。除非這個企業到了我們手裡脫胎換骨,我們就沒有占到任何好處,可是,脫胎換骨談何容易。
四是投資於國外的股票市場。去年我國成立了外匯投資公司,將一部分外匯儲備投資於股票市場。鑑於股票市場的風險巨大,投資宜謹慎,這一部分資金也只占全部外匯儲備的很小比例。
所以,我們外匯儲備的最大部分,都用於購買了美國的國債。美國的財政支出龐大,除了提供國防、公共安全外,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支出規模也相當大,而其財政收入卻受到諸多的約束,因此,美國年年都有巨大的財政赤字。要彌補這些赤字,就要發行國債,向國民借錢,購買國債的錢,只能來自居民消費後的儲蓄。然而,正是因為美國的社會保障水平高,一般人並不需要儲蓄,美國人的個人儲蓄率非常低,只有不到5%。所以,靠美國人自己是不能維持這麼大的國債規模的。怎麼辦?
恰好,中國和日本等國家,對美國有大量的貿易順差,手裡有大量美元,而其他渠道花掉的又很有限,加之美國國債是以美國政府信譽為擔保的,屬於比較安全的投資。因此,我們的外匯儲備,最後都轉化成了美國的國債。
雖然購買美國國債有收益,可這個收益只有不到3%。這個收益率相當低,如果考慮到機會成本,也就是把這些外匯儲備換成人民幣在國內投資的收益,購買美國國債實際上是虧損的。
所以,無論從任何角度運用美元外匯儲備,我們都沒有占到很多便宜。
而美國卻相反,因為可以用自己發行的貨幣交換到需要的商品,美國就不必再自己生產這些產品,比如美國早就不再生產電視、計算器、牛仔褲,要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美國人發明的,是美國的民族產品啊。正是因為美國不再生產這些東西,它就把資源投入到自己最拿手、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上去,這些產業就會做大做強,比如微軟、輝瑞製藥、波音飛機等。美國的經濟強大,不能不說有貿易逆差的功勞。美國人不但沒有因為貿易逆差吃虧,還得到了某些好處。
城裡的白領們時間寶貴,每天都在樓下小商店買早餐吃,可是店主人並不購買他們的東西,於是,他們就對這個店主有一個貿易逆差,可是他們並沒有吃虧。貿易逆差和吃虧不是一回事。
更多電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