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本土的發展空間日漸變得狹窄,企業的生存條件大不如前。」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認為,這是溫州鞋企數量迅速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資料顯示,溫州工業用地價格現已漲至200萬元/畝的高位,加之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升,溫州鞋業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這使資金鍊原本脆弱的中小鞋企的日子更加艱難。溫州市經貿委曾對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的15521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停工、半停工和倒閉的企業占調查總數的8.1%,其中三分之一是鞋企。
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統計顯示,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資源緊張的影響,2010年溫州製鞋整體成本上漲了20%左右。
作為「中國鞋都」,溫州鞋業在發展高峰時期曾超過6000家,但今年的數量已降至2000餘家。在當地多家鞋企外遷後,康奈、百麗、東藝等鞋企又在前不久在安徽宿州建廠。至今,川、渝、皖甚至俄羅斯都建立了溫州製鞋基地。
溫州鞋業呈現出群體性遷移傾向。
成本上揚企業不堪重負
生產成本的持續上漲、無休無止的反傾銷以及國際貿易糾紛,像一隻大手慢慢掐緊溫州鞋業的「喉嚨」。
也許是看到了溫州中小企業的需求,中西部地區相繼推出了「零地價」的招商政策,這無疑對溫州鞋企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去年6月,葉建國把他在溫州開辦了14年的鞋廠搬到了設在重慶璧山的製鞋工業園。
「這邊園區裡有很多溫州人辦的廠子,有鞋材、鞋底、鞋線、包裝等一整套的產業鏈,跟溫州差不多,只是規模還沒有那麼大。」葉建國說。
最初,溫州鞋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多是中小企業,去年以來,大企業也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前不久,康奈、百麗、東藝等幾家知名鞋企前往安徽宿州建廠,而一些依賴出口的企業甚至把工廠遷到了國外,以規避貿易摩擦。
扼制產業空心化
周德文認為,溫州鞋業大量外遷,顯然對溫州經濟整體發展極為不利,很可能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
為扼制「中國鞋都」空心化趨勢的蔓延,拯救溫州鞋業,當地上規模企業正在發揮行業帶動作用。
與此同時,在溫州主政者眼裡,鞋業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徵意義。在他們看來,這是溫州的傳統輕工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如果這個行業能轉型升級成功,溫州經濟就真正實現了突圍。
當地政府全力打造溫州皮鞋區域名牌,以實現強強聯合,以小帶大。
在溫州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振興產業政策中就包括,打造溫州皮鞋的區域名牌,強強聯合,以小帶大。按照規定,今後獲得浙江省級以上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都將打上「溫州(國際)鞋都」品牌。
日前,奧康引進了一套國外先進設備,計劃開闢「量足定製」生產模式,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康奈、紅蜻蜓等已完成自身品牌建設,並建立起營銷網絡的企業,也在集中力量提升品牌影響力,加大研發投入,以擺脫低端產品束縛。在實現自身轉型升級同時,這些大企業還加大了加工環節的外包,讓中小企業進入大企業產業鏈,以發揮專業化生產優勢,扶持中小企業度過難關。
「溫州製鞋產業鏈積累的設計能力是其他地方短時間內無法比擬的。」樂觀者如是說,溫州鞋企銳減並不是件壞事,但中小企業減少的趨勢仍會持續,這是適者生存的市場法則使然。
轉型升級困難重重
外遷也是迫不得已,對於溫州不少鞋企來說,轉型升級實在是太難了。溫州現存的2000多家鞋企,可謂良莠不齊,其中有自主品牌和銷售網絡的僅10餘家。
在中低端鞋廠較多的婁橋和雙嶼,德惠爾鞋業公司的馬經理告訴記者,他們擁有六、七套磨具,3條流水線,70多個工人,年產值達2000萬元。目前,一套磨具6萬元左右,一條流水線約80萬元。若按現在鞋業平均8%的利潤計算,如果走中高端,光設備更新的成本就要翻番,超過鞋廠一年的淨利潤。
設計研發一直是溫州中小鞋企的軟肋。「蒼南一個做中高端鞋的企業,由於開版設計沒做好,加上管理有問題,兩年就倒閉了。」馬經理說,做大做強當然有誘惑,但中小企業只能穩打穩紮,因為實在「輸不起」。
面對種種不確定的風險,抑制了溫州中小鞋企轉型升級的積極性。龍灣區一家鞋廠負責人表示,工廠一年做八、九十萬雙鞋發給各地經銷商,再多就賣不出去了,企業根本就沒有轉型升級的資金實力,也正考慮向中西部遷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