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溫州製鞋業的發展前景分析

溫州製鞋業的發展前景分析

2011-01-01 14:10:0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溫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就坦言,「十一五」期間,該市產業升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科技支撐能力薄弱和人才短缺更加凸顯,民營經濟先發優勢不斷弱化。

    「中國五金潔具之都」「中國汽摩配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鞋都」「中國皮都」……到2009年末,溫州共有36個國家級生產基地,是「溫州模式」的核心所在。然而隨著各地製造業的崛起、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溫州模式」是否還能維持其優勢?事實上,已經有人在擔心,溫州的製造業有陷入「空心化」的危險。

    「願意搞實業的人越來越少。」不止一次聽到很多溫州商人如此說起。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就表示,這是「空心化」的一種前兆。「傳統製造業企業家對實業的信心不足,實體不穩,這是很值得擔心的。」周德文表示。

    《溫州日報》曾撰文指出,過去十年,溫州的投資率一直徘徊在35%左右,遠遠低於浙江省的47%和全國的67%。2010年上半年,人們印象中「不差錢」的溫州,投資增速全省並列倒數第二,總量僅是杭州的25.7%、紹興的49%。

    與此同時,周德文曾估計,溫州民間閒置資本已經達到8000億元左右。

    「溫州模式」將走向何方?

    製鞋業投資萎縮

    製鞋業在溫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行業。溫州鞋業的產業鏈相對完善,配套產品涉及鞋材、鞋底、鞋線、鞋機、包裝、印刷等製造所需的所有領域,年產值在700億元左右的規模,占年度GDP的1/4到1/3之間,無疑是本地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不過溫州市政府的一份關於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文件中就指出,近年來原材料成本、出口成本、土地成本都有較大程度上升,導致行業競爭加劇,利潤空間縮小,導致許多製鞋企業選擇退出或者外遷。

    發展高峰時期,溫州曾有超過6000家的製鞋廠,目前的數量已降至2000餘家。而溫州市經貿委此前對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的15521家中小企業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停工、半停工和倒閉的企業占調查總數的8.1%,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鞋企。換言之,有近420家鞋企停工、半停工或倒閉。

    而溫州本地實力較強的一些鞋企則都選擇了外出建廠,奧康、康奈、百麗、東藝等有實力鞋企都已經在川、渝、皖甚至國外建造工業園區、生產基地。

    「要麼轉型,走中高端路線;要麼轉移,把廠子遷到成本較低的地區。」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曾表示。

    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認為,雖然溫州製鞋企業數量大降,但很多單個企業的規模上升。企業生產線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也是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

    儘管如此,統計數據顯示,溫州製鞋業的投資規模近年已出現大幅下降。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溫州市鞋革行業共完成投資總額6.2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8%,行業投資意願並沒有跟著生產復甦而回升,反而呈現「一升一降」的不同走勢,行業投資額僅占全市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1.4%,大大低於產值比重。

    人才短板阻礙產業升級

    種種跡象表明,傳統的溫州製造業即將碰到天花板。如果不升級轉型,溫州的製造業就會衰弱。但又該如何轉型?

    「我們也想轉型升級,把產品價格賣得更高,但是對新市場沒有經驗,沒有懂的人才,甚至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投進去,怎麼可能說轉就轉?」一位在溫州做箱包製造的商人告訴本報記者。這位箱包商人曾經也嘗試過做自主品牌來提高產品附加值,但並未成功。

    溫州市政府一份關於產業轉型升級建議的文件中就指出,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原材料制約、土地空間嚴重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都是制約溫州企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缺少高端製造業與新興戰略產業,仍然是溫州的發展短板。」即使是認為「空心化」說法太過嚴重的溫州市市長趙一德也曾如此坦言。

    比如溫州的泵閥產業,新產品率不到10%,還遠低於全省裝備製造業18%的平均水平。相當多的企業選擇遷出溫州,在外投資規模遠遠超過本地企業規模。

    製造業大量外遷顯然已不可阻擋,但溫州方面希望這些企業把總部留在當地。
 
    王振滔的想法也是把設計等功能放在溫州。

    但發展總部經濟,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溫州市委組織部人才辦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溫州人才總量為84.33萬人,每萬人擁有的人才數為1044人,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82.08%;溫州90%的民企,每萬名勞動者中研發人員僅40.7名,科技人才總量明顯不足。溫州當地媒體就感嘆,「溫州的人才隊伍與經濟總量很不相稱,人才擁有量與寧波、紹興、嘉興遠不能相比。」

    人才不足,一是因為本地高等教育不夠發達,二是由於留不住人。為了增加吸引力,溫州也推行了人才住房、子女就學、戶籍遷移等激勵措施。目前該市有人才培育和開發的「八大載體」。

    除了引進人才,溫州還實施在外溫商「回歸工程」,推動海內外溫州人企業的引進,資本、技術、人才、資源、項目回流,「鼓勵在外溫州籍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為溫州新一輪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離開製造業追求暴富

    實際上,這種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的現象不僅發生在製鞋業。溫州菸具行業協會會長、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髮靜透露,曾占據全國產量90%以上的溫州金屬打火機,鼎盛時有1000多家企業,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另一個溫州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緊固件製造,近幾年也已消失了上千家企業。

    資料顯示,溫州工商部門曾經公布,僅2010年一年,溫州市就有2000多家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其中半數為製造業及關聯企業。

    「實業不好做,利潤太薄,所以大家都覺得還不如搞投機。」一位做檢測機製造的溫州商人告訴本報記者。

    的確,雖然溫州傳統製造業曾經創下過許多銷量奇蹟,但企業大多靠低成本優勢和薄利多銷,許多行業的利潤僅在3%到5%之間。再加上近年外貿形勢的不確定性,以及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響,許多溫州製造企業的老闆們都感嘆「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在製造業景氣度不高的同時,樓市、股市卻成為不少人「一夜暴富」的競技場。

    實際上,目前在溫州,具有一定實力的製造業企業幾乎都涉足房地產,製造業企業「混搭」房地產企業已成為新的「溫州模式」。

    一組數據能夠很好地證實這個現象:2009年浙江省百強民營企業排行榜中,有60餘家其他行業的民企涉足房地產開發領域,製造業銷售額度僅占總量的60%,同比下降24%。而當年全省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增長25.6%,民間投資只增長13.7%,其中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製造業投資僅增長7.4%。

    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浙江資本追求暴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在產業創新中的投入,當地經濟發展動力出現衰竭跡象。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製鞋業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