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我國玻璃纖維市場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

我國玻璃纖維市場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

2011-01-01 09:15:0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我國已成為世界玻纖生產第一大國

    2007年之前,全球玻纖生產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隨著全球產業轉移,我國玻纖產能不斷提高,2007年我國玻纖產能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玻纖第一生產大國。目前,全球玻纖年產能約為420-450萬噸,我國玻纖年產能約為260-270萬噸,占全球玻纖產能的50%以上,玻纖出口量占全球玻纖總產量的25%以上。

    玻纖生產窯池建設投資大,行業屬於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為遏制玻璃纖維行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盲目擴張趨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2007年2月1日國家開始實施的《玻璃纖維行業准入條件》,對玻纖生產企業布局、工藝與裝備、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提高了玻璃纖維行業進入門檻。未來隨著國內玻纖生產企業的收購與兼併,行業集中將進一步提高。

    玻璃纖維行業下游需求廣泛

    玻璃纖維是一種重要的無機非金屬複合新材料,具有耐高溫、抗腐蝕、強度高、比重輕等眾多優越性能,廣泛應用於建築、交通、電子電氣、工業設備、造船、醫療、海洋開發、航空航天、風力發電等高新科技產業,在替代鋼材、木材、水泥等傳統材料方面作用日益明顯。用高性能複合材料替代以天然礦、植物加工形成的材料是未來工業技術發展的趨勢,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加劇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玻璃纖維已成為最具成長性的新材料之一。

    目前國際上,交通和建築領域是玻纖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兩者合計占玻纖下游市場的近70%;而我國玻纖產品下游市場更為廣泛,包括建築、電子電氣、交通、管罐(防腐)、工業應用等,其中建築和電子電氣領域占比較大,合計約占我國玻纖產品下游市場的55%。      
    玻璃纖維行業處於景氣上升周期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玻纖下游需求減少,特別是國際玻纖市場大幅下滑。2008年下半年開始,國內玻纖行業發展進入低谷,相關企業面臨庫存積壓,多條生產線停產的困境。2009年,我國玻璃纖維及製品製造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28.5%,國內玻璃纖維紗出廠均價同比下降14.6%,玻璃纖維及製品製造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9.9%。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玻纖需求的逐步釋放,外需回落造成的缺口得到了有效的填補,國內玻纖表觀消費量仍然保持增長的勢頭。

    進入2010年以來,國內外需求均有明顯的回升,國內玻璃纖維紗產量以及玻璃纖維增強塑料製品產量均有較大增長,行業整體經營狀況進入快速恢復階段。截至2010年第四季度,我國玻璃纖維及製品製造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792.1億元,同比增長39.1%,玻璃纖維及製品製造行業利潤總額達59.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43.1%。

    政策利好為國內玻纖行業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玻纖產品作為性能優越、替代性強的新型材料,適用於國民經濟中的諸多領域。雖然我國是玻纖生產第一大國,但很大部分用於出口,國內玻纖下游應用領域仍有待進一步開發。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人均玻纖年消費量達4.5公斤,而我國人均玻纖年消費量僅為0.6公斤,未來國內市場提升潛力巨大。

    2010年9月,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玻璃纖維作為應用廣泛的新材料產品,也將成為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扶持的行業。

    隨著國家相關產業發展規劃的出台和實施,包括飛機、火車、汽車、船舶在內的交通運輸業將成為我國玻璃纖維需求增速較快的領域,其中,軌道交通、高鐵枕木需求最為旺盛;建築等領域的玻纖需求將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而玻璃纖維產品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水處理工程設備、脫硫脫硝處理設備等,也將成為未來行業發展新的亮點。

更多玻璃纖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玻璃纖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