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近期我國磨料磨具產業增長比較緩慢

近期我國磨料磨具產業增長比較緩慢

2011-01-01 09:19:5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7396億元,同比少增208億元。4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75.73萬億元,同比增長15.3%。這表明當前信貸增速正逐漸回落,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也在逐步消除。不過從當下的市場表現來看,雖然近一時期國內蔬菜價格有所回調,但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讓人們不能掉以輕心。

    國家統計局發布了4月宏觀經濟運行數據,4月CPI同比增長5.3%,PPI同比上漲6.8%。客觀地說,對大家密切關注的CPI,5.3%與此前一些專家學者的預判出入不大,雖然漲幅比3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但這一數字表明CPI仍在高位運行,通脹壓力仍然較大。應該說,這不是讓人相對能樂觀的數據。

  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近期大宗商品價格雖然有所回落,但從總的態勢來看的話,這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壓力有所減輕,其原因很簡單,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調不過是短期的走勢,因為我們無法看到大宗商品就此會持續下降的跡象。這說明通脹的風險仍然存在。

  此前相關部門公布的另一組數據也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9%,較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4月PMI反季節下降表明製造業增速明顯放緩,政策收縮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經濟增速是否已經出現下滑苗頭,這種可能性應該說是存在的。

  我們看到,在央行連續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4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後,未來貨幣政策會怎樣,已成為經濟數據發布後市場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方面,通脹風險的壓力仍在,物價走勢仍在高位運行,顯然央行未來仍會再次動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5月底或6月初再次加息已是顯而易見的。

  而另一方面,由於4月份部分經濟數據出現增長放緩的跡象,這使得央行下一步的政策操作也面臨著兩難的考驗。M1(狹義貨幣)增速明顯回落、進口增速放緩、工業增加值增長回落、PMI小幅回落,這都在表明企業活力在下降,經增速在進一步放緩。面對這樣一個局面,如果加息,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將進一步陷入資金短缺和成本增加的困境,這對經濟的衝擊可能會加大;如果不加息,通脹可能將難以控制。由此,貨幣政策的兩難局面已完全形成。

  同時,面臨經濟轉型的挑戰,有很多是必須要放棄的。在諸多不利因素下,我們還應該冷靜地看到,現實中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顯得不足,這使得經濟增速在放緩。經濟增速的回落中我們明顯看到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磨料磨具產品作為長長的工業產業鏈重要的應用產品,必將因為工業增加值增長回落而受到拖累。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其實也明確表示:雖然說價格上漲的勢頭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是從國內外的情況來看,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還是比較大的。

  「來自於國外的輸入性的通脹壓力仍然比較大,因為西方國家宏觀政策上沒有出現變化,流動性還是比較充足。國內有關生產資料、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趨勢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扭轉,所以價格上漲的壓力還是不可小視。」

  正是這樣,應該說,4月份的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在告訴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的整體經濟運行情況來看,通脹在相對一個時期內有「長期化」傾向,治理通脹將是一場「持久戰」。同時我們也看到,當下中央政府正是把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放在宏觀調控的首要位置,通脹是在可控的範圍之內,不是不可控的。但下半年通脹壓力會不會減輕,筆者認為,目前不要過早下結論,因為不確定因素還很多。雖然我們期盼出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但從國際通脹的壓力來看,很多事情常常是事與願違,這是必須要高度警惕的。

  在這裡,筆者認為有兩件事情有必要提及一下。進入5月以來,一個是美國擊斃賓·拉登,很多人以為,這會給美國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雖然在這一消息傳遍全世界之後,美國的資本市場有了快速的表現,但很快又恢復常態;另一件就是,歐巴馬對美國4月份的就業報告感到鼓舞,因為在過去的14個月裡,美國私營部門增加了200多萬個工作崗位。由此,歐巴馬在一家企業發表講話時說,美國經濟正在復甦。但4月份美國的失業率仍在上升,因此一些權威人士認為,美國其實正在經歷一個「非常疲弱」的復甦。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