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是
零件成形過程的重要工藝
裝備,是輕工製品、
醫療器械、
電機電器、
摩托車、汽車、IT產品、辦公自動化設備等
製造業的重要基礎裝備。由於用模具成形的產品精度高、一致性好、外形美觀,因此越來越多地用于飛機、船舶和高速列車等設備的結構和內飾件製造中。加之生產過程可實現高效、大批量並節材、節能,所以模具也常被人們譽為「現代工業生產之母」。模具技術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保持這些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優勢的核心競爭力。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工業發展的攻堅階段和關鍵時期,我國壓鑄模具產業的發展不進則退、不變則衰,轉型升級時不我待、勢在必行。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指出,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壓鑄模具產業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仍然巨大,只要抓住時機,定能獲得很好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在模具產業發展上我國政府也給與政策方面的優惠支持,我國模具工業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概括起來
1、是我國模具工業從基本上是以企業內部自產自配為主的、附屬於產品生產的工裝行業,發展成了有相當規模的、具有高技術行業特徵的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裝備製造產業。
2、是模具的生產從主要以傳統的、鉗工師傅為主導的技藝型手工生產方式,進入到了普遍採用數位化、信息化設計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工業生產的時代。
3、是我國模具行業已從單一的公有制企業形式,發展成為以民營企業為主、多種所有制企業形式共存的新格局。
4、製造業的發展拉動了模具工業的發展,模具業的發展給予製造業以有力的支撐。
5、模具產品結構更趨合理。按照產品的材料的不同,成形的方法也不同。
6、重點骨幹模具企業隊伍已經形成。一批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
7、企業研發、創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8、為模具製造配套服務的體系日趨完善,我國模具工業體系基本完整。
9、模具產業布局有所改善。從較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向內地和北方擴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模具生產較集中的地區,有京津冀、長春大連、成渝西南、武漢華中、皖中等地區。
羅百輝稱,為了很好的優化產業結構,到2015年,壓鑄企業要從目前的3萬家減少到2萬家,2020年再減少1萬家,並最終控制在1萬家以內。同時壓鑄企業還應實施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要實現從壓鑄模具大國向模具強國的轉變就必須做到這幾點:壓鑄模具行業要轉變發展方式,注意結構調整;壓鑄模具行業要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意識;加大壓鑄模具技術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政府應對壓鑄模具行業結構調整提供政策上的指引與支持;壓鑄模具企業應細分市場,多元化經營,滿足市場差異化;壓鑄模具企業應加大品牌營銷力度,積極利用網絡等渠道。
更多壓鑄模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壓鑄模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