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記者了解:當前,農村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風險主要是信貸風險,而對信貸風險應採取以防為主,實行無險防險、有險消險、多法保險(放心保)的辦法予以管理,記者認為應建立以下八項機制:
建立風險預警機制。農村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人員多、機構多、聯繫面廣的優勢,及時地捕捉動態的市場風險信息,在自身內部能夠建立一個信息中心,該中心不斷地對各種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對已放貸款可能面臨風險的,及時向決策部門發出預警通知,對準備投放的貸款提出參考性意見,使管理者能夠做出正確決策,預防貸款風險。
建立風險規避機制。首先,對於歷史形成的不良貸款,採取保全措施,以保證最終的訴訟權利,避免資產流失;其次,加大對不良貸款的清收力度,在實現效益的同時減少可能的損失;再次,成立企業改革清產核資小組,直接參與企業改革。防止企業利用破產、兼併等形式的改革逃避銀行債務。
建立風險制約機制。主要是建立體制制約機制,實行部門制約、崗位制約、程序制約。部門制約,即將貸款「三查」對應為貸前避險、貸時審險和貸後御險,由相對獨立的部門負責;崗位制約,即把信貸工作分為四個崗位:調查崗、審查崗、決策崗和檢查崗,四個崗位工作具體責任明確;程序制約,即任何貸款要按貸款操作規程運作,不允許逆程序操作或違章操作。體制制約職責清楚,能比較有效地保證貸款決策的科學化。
建立風險分散機制。一是貸款對象分散化。貸款不過度集中於某一行業、某一企業或若干個大客戶;二是貸款多樣化,對貸款的種類、期限、形式等進行合理配置,實現多樣化,將風險分散;三是資產多元化,拓展業務領域,開辦票據貼現、信用卡等無風險或風險小的中間業務,增加非信貸資產的種類和比重,從而降低信貸資產的風險。
建立風險保障機制。這是探索保險與信貸資產風險防範相結合的途徑。對承貸的企業或個人,農商行可以通過代理保險業務,並與之以協議的形式確定在發生風險時,首先償還農商行的貸款,對提出貸款要求的企業或個人,農商行首先把是否辦理保險作為獲取信貸支持的先決條件之一,從而來保障信貸資產的安全。
建立風險補償機制。一是按規定及時足額地提取呆帳準備金,用以核銷已形成的不良貸款;二是以借款合同為依據,依法向貸款企業追償本息,將貸款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是將貸款利率與風險程度掛鉤,對信用好、風險小的貸款執行基準利率,對信用差、風險大的貸款執行上浮利率,實行「高風險、高收入、高補償」的運行機制。
建立風險化解機制。一是與當地其它金融機構簽訂共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公約,共同打擊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二是充分利用人民銀行的信貸登記諮詢系統及徵信系統,不斷地了解各個企業動態的經營負債情況,防範可能產生的風險;三是建立貸款公正制度。與提起訴訟相比,公證對追償貸款,化解風險有較大的優越性。
建立風險稽查機制。風險管理必須建立、健全信貸資產的稽核檢查制度,通過檢查信貸資產運行的全過程,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和補救措施。因此,要成立專門的稽查隊伍,明確職責和工作準則,在方法上要把經常性的現場稽查與突擊性的專項稽查結合起來,加強信貸部門與稽核部門的信息反饋,建立必要的報告制度,通過檢查報告,掌握信貸資產運行的脈搏,從而有效地約束信貸部門的放貸行為,最大限度降低信貸風險。
更多信貸風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信貸風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