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星巴克是否重蹈西式快餐的隕落 如何避免成問題?

星巴克是否重蹈西式快餐的隕落 如何避免成問題?

2013-01-01 11:17:0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指鹿為馬,這一從中國真實歷史中提煉出的成語,又一次在中國發生了——如果星巴克的聲明確實屬實的話。

  據中國報告大廳記者了解:10月22日下午,星巴克中國在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解釋其在前一日發布的帶有「長頸鹿玩偶」配圖的微博,「絕對沒有」用其來回應央視報導的的意圖,並稱對於這條微博引發的誤解和任何可能的冒犯,「我們深感抱歉」。

  就在這條爭議微博發布前一天,央視播出了一個名為「星巴克咖啡中國市場高價」的20分鐘專題片,指責星巴克一些產品在中國的售價比在美國、英國和印度的價格高50%,炮轟星巴克在中國的「暴利」及價格歧視。

  然而,這一報導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幾乎一邊倒的針對媒體的批評輿論。以至於,當星巴克中國的發出一條「Less Monday, More Coffe(少一點的周一,多一點的咖啡)」的微博時,其帶有「長頸鹿玩偶」的配圖,就迅速被解讀為中國網民常用來消解權威的標誌形象「草泥馬」,認為星巴克在用隱晦的方式反擊媒體的報導。

  在經過一天的瘋狂傳播後,星巴克中國最終決定將這條轉發數萬的微博刪除了。對於頻頻給自己帶來煩惱的權威媒體,星巴克選擇了謹慎。

  面對星巴克在第二天的澄清,仍有眾多網友未被說服,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指鹿為馬」了,而是星巴克在「指馬為鹿」。與這一「羅生門」相比,沒有爭議的是,就在這發出微博、刪除微博的超過一天的時間差中,星巴克贏得了足夠多的社交媒體用戶的支持。

  這與6年前,來自央視的主持人芮成鋼在當時的社交媒體——博客上發起「請星巴克搬出故宮」的號召時,星巴克遭遇的「千夫所指」,形成鮮明對比。

  「星巴克在中國的定價是有競爭力的。」有了網絡輿論的支持,星巴克中國與亞太區總裁卡爾弗 (John Culver)頗有底氣地回應道。他承認中國的售價比美國高,但不承認中國的利潤率高過美國,因為在中國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其中國公關總監王星蓉也對騰訊財經不斷重複自己老闆的口徑,但星巴克方面並不願公開更詳細的成本和利潤數據。

  星巴克在中國售價到底算不算高?成本又究竟有哪些?星巴克又將如何維持其在中國的市場地位?曾經中國人眼中「高大上」的肯德基、麥當勞,最終回歸至和美國人眼中一致的快餐商店,星巴克會免於這種「降級」嗎?

  「暴利」爭議的煩惱

  假如不是央視這樣的擁有國家壟斷地位的強勢媒體,星巴克並不把「暴利」的指責當作煩惱。這從最早引用其二季度財報數據指責其「暴利」的《第一財經日報》的報導沒有引發太多關注可見端倪。

  但儘管是央視介入並給出相同的指責之後,星巴克也並不需要擺出十足的危機公關的架勢。因為,有很多人已經在社交媒體上幫他們說話了,這當中,有學者,有媒體人,有企業界人士,有星巴克的消費者,甚至那些不怎麼買星巴克的人。

  這些回應,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認為央視單以物料成本與售價做對比是不科學的,物料之外還有眾多可能更高的成本,例如人力、租金、稅費等。一名資深記者揶揄最早用物料成本與售價比較的報社記者道:該記者寫稿子電腦損耗折舊等物料成本僅幾毛錢,跟所獲稿費相比,同樣也是暴利。

  另一方面的回應,則認為即使星巴克獲得了暴利,也是在充分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根據自主定價權力,由於提供優質服務和品牌溢價而獲得的高回報,央視的指責證明其不尊重市場經濟

  「所謂暴利企業,就是提供了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企業。不但不應該受到譴責,反而,我們應該向賺取暴利的企業致敬。當然,這話有個前提,就是暴利不是靠行政壟斷獲得的。」中歐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的這句話被頻頻引用。

  甚至連中國政府的一些人士也在私底下反對央視的指責。有接近價格主管部門的人士對騰訊財經表示,關於星巴克咖啡價格有若干認識需要澄清:首先,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不是由購買者的收入決定的,各國都有不同的供求關係,一個商品不必全球同價。

  第二,品牌商品的價格中有大部分是超出物質成本的,這就是品牌價值。第三,中國實行間接稅制,價格中包含稅收,不能直接與外國比價格。上述人士同時強調,如果星巴克有壟斷和價格違法行為,應當依法檢查,而不是用訴諸「民族大義」的辦法。

  與網民多角度的反駁相比,星巴克的自辯則集中在第一方面,即強調中國的高成本。卡爾弗稱,星巴克在中國要在培訓員工與獲取原材料方面投入巨額投資,而由於中國門店面積要比美國更大,所付出的租金成本也更加高昂。

  對於「暴利」的指責,卡爾弗給出了「中國利潤率並不比美國利潤率高」的回應,但沒有透露中國的具體利潤率數字。

  按照二季度財報中披露的數字,星巴克在中國亞太地區的運營利潤率為36.2%,在美國為22.3%,在歐洲、中東與非洲利潤率為3.2%。中國亞太區的數字明顯更高,但這並不是中國市場單獨的數字,而是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數字。

  騰訊財經建議星巴克公布單獨的中國市場的利潤率數字,用實實在在的數字反駁央視的質疑,但星巴克中國公共總監王星蓉表示,無法提供單一市場的財務報告和經營數據,僅再次強調中國的利潤率不比美國高。

  這意味著,中國市場的利潤率等於或低於美國的22.3%的數字,而整個中國亞太區的數字則高至36.2%,意味著其他部分亞太市場的利潤率勢必高至40%以上,是中美市場的兩倍。這一推測未獲星巴克的置評。

  看起來,雖然遭遇了央視指責「暴利」的煩惱,但星巴克並無通過公布更詳細的數字進一步打消這一煩惱的打算。

  成本更高的中國式咖啡館

  儘管不承認中國的利潤率更高,但星巴克對於在中國售價更高的事實是承認的,並將其歸因於中國更高的成本,而這又決定於中國不同於歐美的咖啡消費習慣。

  卡爾弗指出,星巴克在中國咖啡館的營業面積要遠遠大於美國,因為大多數中國客戶喜歡在店裡面逗留,一待就是幾小時,而80%的美國客戶拿到了咖啡就走。他表示,「中國的咖啡館非常擁擠,所以面積必須要大。」

  王星蓉對騰訊財經表示,與美國消費者把咖啡當作非常普通的飲料相比,中國消費者更加注重咖啡館的體驗。因此,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動因是完全不同的。

  在中國,星巴克致力於向顧客提供比其他市場更大更舒適的門店環境,來滿足本地消費者的需求。王星蓉舉例說,近期在北京新開業的兩家旗艦店,其面積是全球非常少見的,專門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王星蓉稱,星巴克中國各地的特色門店,諸如北京前門店、成都寬窄巷子店等也在不斷地翻新,通過提升門店的設計,星巴克希望為中國的白領階層提供在家庭和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

  而星巴克在美國的門店,「路邊大碗茶似的店鋪,沒有舒適的桌椅,浪漫的氣氛,也沒有免費wifi。」微博用戶信海光居住在美國的朋友這樣告訴他。

  中國門店更大的面積和更好的設施,意味著更多的租金和裝修投入。不過,騰訊財經希望獲得中美兩國門店的平均面積、單店建設成本等數據,星巴克稱無法給出,僅回應稱中國的平均面積要比美國大得多。對於中國比美國成本更高是否主要因為門店面積更大的原因,王星蓉也未能予以確認。

  王表示,除了門店的投入,和美國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尚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在此階段有很多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例如建設並升級IT和供應鏈基礎設施,成立中國研發中心,對缺乏對咖啡文化理解的中國員工進行成本更高的培訓等。

  星巴克的聲明稱,在各地的定價策略是基於對各種原料設備、基礎建設投入,物流運輸、員工薪酬福利、租金及匯率等各種運營成本的綜合考慮。王星蓉對騰訊財經強調「綜合考慮」一詞,稱不宜像央視那樣過於誇大物料成本的比例,也同樣不宜誇大租金等成本的比例。

  但是,有關這些成本的具體構成以及每一項成本與美國的差距,星巴克拒絕透露詳細情況。「每一項中美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並且都是不斷變化的變量。」王星蓉說。

  不過,根據此前《華爾街日報》所報導的星巴克一杯拿鐵咖啡的價格構成,比例最大的正是中國市場因面積偏大而更高的租金,占比26%,其次是利潤,為18%,門店經營費用和原材料分別占比15%和13%。

  會否重蹈西式快餐的「隕落」

  的確,中美消費者對咖啡的不同理解,要求星巴克必須在中國做出建設更大面積門店等改變,從而增加了成本;但不可忽視的是,同樣因為中國消費者對於咖啡的理解,星巴克也得以從在美國的平民化定位,在中國上升至高端化定位,從而獲得更多品牌溢價。

  但一個可做對比的現象是,在中國,肯德基、麥當勞也曾經被消費者視為高端的消費場所,可如今在中美消費者的眼光里,已經沒有太大差別,均被認為是快餐店。

  一位零售業人士對騰訊財經分析稱,這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中國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於高熱量的食物的觀念已經改變;另外,也與真功夫、永和大王等中式快餐連鎖的發展有關,這些品牌能夠以稍低的價格提供與肯德基、麥當勞相當的就餐環境,再加上門店數目的激增,消解了麥當勞、肯德基的稀缺性。

  那麼,如今被視作高端品牌的星巴克,未來是否可能面臨相同的「隕落」結局?星巴克又該如何規避這種可能性?

  上述零售業人士認為,總體上存在這個可能性。不過,從咖啡的消費觀念來說,預計咖啡很難像美國一樣在中國成為平民化的飲料,將始終保持比豆漿更高的市場定位。

  可能性主要存在於第二點,即本土競爭對手的發展,在未來可能以稍低的價格提供與星巴克相當的門店環境,再輔之以品牌形象的提升傳播,是有可能挑戰星巴克目前在中國咖啡館市場上的地位的。屆時,由於競爭壓力,星巴克的定價可能被拉低,從而影響利潤率。

  為了應對本土品牌的競爭,加強對中國消費者的親和力,星巴克也採取了很多本土化的措施。例如,通過成立星巴克中國研發中心,星巴克不斷投入產品研發創新,推出了諸多中國本地特色的飲料食品,如:黑芝麻抹茶星冰樂、中式星巴克茶、星巴克月餅、星冰粽等。

  但對於星巴克而言,如何保持本土化的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驗。中國企業管理協會副理事長、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譚力文表示,星巴克這樣的跨國企業在本土化和國際化之間存在邊界,即在本土化過程中不能逾越它自身品牌定位。「一旦逾越邊界點,國際品牌就失去了國際優勢。」

  此外,星巴克與麥當勞、肯德基遭遇的相同問題,在於中國不斷飆升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中國諸多商場都曾以吸引此洋快餐的入駐作為目標,但如今,隨著奢侈品牌的渠道下沉,搶奪了很多原本屬于洋快餐的地盤,麥當勞、肯德基已經越來越難獲得好的經營地段了。

  星巴克也已經遭遇到這方面的壓力。2013年6月21日,星巴克1999年1月在中國大陸開設的首家門店,已經從北京國貿商城一層搬遷到國貿三期,前者的租金約為後者的兩倍。而星巴克騰出的地盤,則由一個奢侈品箱包品牌承接。

  星巴克如何避免出現與麥當勞、肯德基相同的「隕落」?星巴克在書面答覆迴避了這一問題。

  好在星巴克還擁有如此多的社交媒體用戶的支持。但上述零售業人士認為,這種支持,也可能轉給能夠提供相當品質產品、服務,而價格更低的競爭對手。

更多星巴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星巴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