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國內氟化工企業窘境:產能大卻難尋銷路

國內氟化工企業窘境:產能大卻難尋銷路

2014-01-01 15:46:29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擁有眾多專利,卻多屬外圍技術;擁有較大產能,產品卻難尋銷路,這就是國內氟化工企業目前所面臨的窘境。

  近百年來,溫室氣體排放的不斷增加使得地球持續「發燒」,而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正是導致地球產生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之一。ODS不僅可以誘發臭氧損耗,破壞大氣臭氧層,還會使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但它卻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冰箱、空調、電子產品、滅火器材、菸草、泡沫塑料、髮膠以及殺蟲劑等產品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都會使用到它。據中國化工報告大廳了解,隨著全球變暖問題的日益突出,多個國家於1997年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下稱《京都議定書》),並對《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下稱《蒙特婁議定書》)進行了修改,將全球變暖潛能值(GWP)更低的ODS替代品的研發和應用提上了日程。

  國家知識產權局於2013年發布了《氟化工行業專利分析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化學發明審查部、材料工程發明審查部負責實施。記者從《報告》中得知,為了研發ODS替代品,氟化工行業的跨國公司紛紛加大了投入,其中,由美國企業研發的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有望成為新一代製冷劑。有業內專家表示,國外企業已經掌握了該產品的核心技術,並在全球進行了專利布局。但反觀國內氟化工企業,雖然提交了一定數量的專利申請,但大多數都屬外圍技術,且未提交國際專利申請,以至於空有較大產能,產品卻無法走出國門。對此,專家建議,國內企業在提升自主研發能力的同時,還應加強專利分析,獲得競爭對手的研發重點和盲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專利布局,為產品走出國門提供支撐。

  跨國巨頭暗設專利埋伏

  炎熱的夏天,我們享受著空調帶來的涼爽,卻少有人知道用於空調製冷的是全氯氟烴和含氫氯氟烴,這兩種物質由於會引發溫室效應並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已被列為ODS而面臨淘汰。截止到2040年,所有ODS將被禁止使用。在這一背景下,ODS替代品這一新興產業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

  「自1834年帕金斯發明第一個蒸汽壓縮製冷循環系統以來,製冷劑的發展已經歷經3代。其中,第三代製冷劑不含氯,不會破壞臭氧層,且GWP值相對較低,環保性能大大優於第二代製冷劑,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第三代製冷劑的成分大多仍是GWP值較高的溫室氣體。因此,儘快研發出環保性能更佳的製冷劑顯得尤為迫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化學發明審查部(下稱化學發明審查部)審查員李宗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氫氟烯烴(HFO)類化合物被業內認為最有可能成為新一代製冷劑,其中,美國企業霍尼韋爾和杜邦聯合推出的HFO-1234yf已經投入市場使用,並在全球進行了周密的專利布局。

  李宗韋進行全球專利文獻檢索發現,截至2013年4月29日,全球涉及HFO-1234yf的專利申請總量為784項,其中,美國和日本的申請量較大,分別占專利申請總量的44%、32%,法國的申請量排名第三,占11%,中國的申請量占5%。「2004年之前,HFO-1234yf的專利申請量一直處於較低水平。2004年,霍尼韋爾和杜邦將HFO-1234yf作為新一代製冷劑推出後,該領域專利申請量開始大幅增長。」李宗韋向本報記者介紹,在全球所有的專利申請中,有463項專利申請是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這說明該領域的申請人比較注重在全球市場進行專利布局。

  在製冷劑的研發方面,國外企業的專利申請不僅數量占優,且質量更高,屬於該領域的核心技術。「HFO-1234yf的製冷工質是其應用推廣過程中的一項關鍵技術,霍尼韋爾、杜邦和阿克瑪掌握了該工藝的大部分技術,這3家企業的專利申請量占據了該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60%左右。」李宗韋介紹。

  國內企業面臨「生死抉擇」

  「中國企業在製冷劑方面的研發起步較晚,雖然專利申請總量較多,但涉及重點產品HFO-1234yf的專利申請數量較少,且質量不高。一旦製冷產品HFO-1234yf得到廣泛推廣,我國製冷行業的整體發展必將遭遇桎梏。」化學發明審查部審查員朱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國內多家企業已經具備生產製冷劑的能力,但其通過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為零,從長遠看,如果HFO-1234yf繼續引領第四代製冷劑的潮流,國內企業生產的HFO-1234yf在銷往歐洲和美國時,極易引起專利訴訟。

  李宗韋進行全球專利文獻檢索發現,截至2013年4月29日,國內企業在ODS替代品領域共提交了613件專利申請,居於全球第三位,但涉及其重點產品HFO-1234yf的專利申請只有38件。據中國化工報告大廳了解,李宗韋向記者介紹,國內企業對HFO-1234yf的研發起步較晚,在進行自主創新時很難完全避開國外企業築起的技術壁壘。比如在HFO-1234yf的製備工藝方面,杜邦早在1958年就提交了第一件專利申請,不少國外企業也從2004年開始大量提交相關專利申請,而國內企業首次提交專利申請是在2010年,這說明國內申請人對於新技術的敏銳度不夠,對於行業發展的前瞻性不足,以至於對新一代產品的研發力量投入不夠,進而導致技術儲備不足。

  「在製冷劑的研發方面,國內申請人較為分散,並未針對該領域的研發進行合作。比如在HFO-1234yf的製備工藝方面,專利申請量最多的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只提交了9件專利申請,浙江三美化工公司、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宇極科技發展公司、浙江師範大學、浙江環新氟材料公司各提交了1件專利申請。」李宗韋介紹。

  國家氟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國外企業起步早,具有先發優勢,我國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近年來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基礎研究方面與國外企業還有很大差距,比如在HFO-1234yf的應用方面,國外企業在該領域形成了技術壟斷,如果國內企業不能打破此壁壘,最終將淪落為國外企業的代工工廠。」

  產研結合方能突破重圍

  專利質量不高、缺乏核心技術嚴重製約著國內氟化工企業的發展,而未在國際市場進行專利布局更是讓中國產品的出口之路愈加艱難。李宗韋建議,國內企業在暫不具備技術優勢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對新技術的敏感度,加強對行業發展的前瞻研究。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未能及時了解競爭對手的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情況,也是導致國內企業一直處於追趕狀態的原因之一。李宗韋向記者介紹,很多國內企業能夠及時了解競爭對手產品的市場布局,卻不清楚對方的技術細節和專利布局情況。當行業巨頭完成專利布局,產品研發成熟並投入市場後,國內企業才開始進行技術跟進,並尋求新的技術突破點,這使得國內企業處於競爭劣勢。

  「國內企業應實時關注重點競爭對手的專利申請態勢,通過分析競爭對手的專利申請內容和研發方向,緊跟競爭對手,可以節約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李宗韋建議,國內企業在技術跟進的過程中,若能發現HFO-1234yf技術空白點,就應集中研發力量加以突破,加強自身技術儲備。

  國內企業如何才能突破國外企業的專利「包圍圈」?李宗韋認為,國內企業可以借鑑歐洲企業的經驗,實現研發企業和生產企業的聯合,針對國外企業在中國提交的專利申請提出無效宣告請求,以此突破國外企業的包圍。周強也認為,國內企業應重視上、下游的結合,因為目前氟化工行業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多是高校,研發能力雖強,但與上游的生產企業和下游的應用企業對接不順暢。只有產業鏈各方通力合作,形成優勢互補,才能促進國內氟化工產業的長久發展。另外,國內氟化工企業還應積極參加各種行業培訓,增強技術研發和行業剖析能力。

更多氟化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氟化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