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發改委今起下調電價 鋼鐵水泥有色企業享受利好

發改委今起下調電價 鋼鐵水泥有色企業享受利好

2015-01-01 09:40:5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電價的下調有利於一些用電量較大的行業,比如鋼鐵水泥等,像鋼鐵、水泥等本身就是用電大戶,電價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成本的變化。下調電價將有利於許多行業的發展。

  國家發改委日前在官網發布通知,自4月20日起,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其中,全國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下調約2分錢(含稅,下同),全國工商業用電價格平均每千瓦時下調約1.8分錢。

發改委今起下調電價 鋼鐵水泥有色企業享受利好

  發改委稱,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形成的降價空間,除適當疏導部分地區天然氣發電價格以及脫硝、除塵、超低排放環保電價等突出結構性矛盾,促進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外,主要用於下調工商業用電價格。

  4月19日,一位國內鋼企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稱,此次電價調整,對鋼鐵等用電行業是利好的。

  從目前各上市公司的財報披露看,由於進口礦價的大幅降價,鋼鐵企業去年的效益比2013年要好一些,但今年一季度,鋼鐵行業形勢又不樂觀。根據中鋼協黨委書記、秘書長劉振江的介紹,1月份國內大中型鋼企出現了總體虧損,2月份比1月份虧損額更大,虧損面接近50%,進入3月份,仍是訂單不足、庫存增加。

  而像鋼鐵、水泥等本身就是用電大戶,電價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成本的變化,過去,為了整頓落後產能,主管部門有時候也會通過抬高電價實現對落後產能的約束。如今,這些高耗能行業將受益於電力成本降低。

  以鐵合金行業為例,上述企業負責人粗略測算,電價每降低一分錢,鐵合金將節省成本200塊錢,「具體能節省多少成本,鋼鐵不同領域也是有差異的,整體都差不多」。

  享受到利好的還有國內的有色企業,比如電解鋁。

  分析師表示,電解鋁的生產成本中,40%左右來自電價,在目前鋁價低位、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調整電價肯定對相關企業發展有利,但「問題是目前國內鋁企業的自備電廠比例已經很高了,用網電的電解鋁廠很少,對鋁價影響有限,再就是目前也在推直購電,很多鋁廠跟電廠簽了直購電協議,所以下調意義也不是那麼大了」。

  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同樣,調價施加到不同的行業,感受也會截然不同,有的是極大利好,有的則面臨絕對利空。

  前述鋼企負責人表示,調價對煤炭企業和火電企業是利空的,「燃煤發電上網電價下調後,發電企業會出現效益下滑,進而將負面影響傳導給上游煤炭企業」。

  國家主管部門顯然意識到這一潛在影響。在這份通知中,發改委除了明確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繼續對高耗能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和階梯電價政策外,還表示,要「繼續抓好煤炭行業脫困工作,規範煤炭建設和生產秩序,發電企業、煤炭企業嚴格遵守年度訂貨合同,穩定發電用煤價格,共同營造煤電行業良好的經營環境,促進煤電行業協調發展」。

  實際上,眼下的煤炭行業似乎經不起太多折騰了。僅從中國報告的大廳發布的電力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數據上看,動力煤噸價最高到達1100元(5500大卡),現在是400多元;焦煤最高是1800元,現在只有不到700元,而在港口的一些低質煤的價格已經賣到250元。

  在煤炭行業困境重重下,煤炭企業兩極分化愈加明顯:類似神華集團這樣的大型央企一枝獨秀,而地方國有企業苦苦支撐,尋求轉型,一些中小企業受成本和負債的雙重壓力,難以承受煤價下跌的損失,不得不停產、關閉。

  德勤在最新出爐的一份報告中認為,2015年,中國煤炭市場受益於企業減產及進口限制,供應過剩局面將稍有改善。但這些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挽救煤炭企業。「中國煤炭供大於求的局面仍將持續,市場羸弱態勢難有轉變。對企業而言,未來一年,煤炭價格仍在低位運行,企業利潤空間狹窄。」

更多電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