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公車改革 針對公車改革遭遇的難題,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車改革之困局》的提案。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月16日發布《每周通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105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通報的105起問題中,違規配備使用公車達26起,比重最大,占總數的25%。多輪公務用車專項治理,問題始終未得到根絕,違規配備公車問題該怎麼解?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
在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方略的今天,遏制公車違規配備使用問題尤需在制度建設上發力。具體而言,就是必須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細化管理規定管住公車,提高違規成本剎住私用,鼓勵公眾監督,提升公車監管效率。
加快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遏制公車違規配備使用問題,在制度建設上發力。必須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
根源是管好公權力,把公權力關進法治的籠子。否則,擁有巨大公權力的官員不用公車,可以「借」親朋好友的車,「借」利益關聯單位或公司或個人的好車或豪車,出了事還可以推得乾乾淨淨。甚至不用借車,有人把豪車好車送過來,「順路過來」,「順路送一程」,「順道搭一段」。
加大監督處罰力度,提高違規成本
要避免違規配備使用公車的回潮現象,就必須用重典,建立監督、問責和車改的長效機制,尤其應用監督讓違規配備使用公車現象無處藏身。
萬事開頭難,起了頭催人奮進,監督的道路不是從來就有的,走的人多了便形成煥發著陽光充滿生命力的康莊大道。
既然是中央的規定,就應該嚴格公正地執行。違紀必查,違規必懲。你把他(她)手中的公權力管好,他(她)就不會違紀違規了。
十八大以來,對於這方面的規定已經不少,而且黨中央三令五申強調認真貫徹相關規定,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什麼難題了,至於少數人硬是要違反相關規定,那黨的紀律決不會客氣的。
細化管理規定管住公車,提高違規成本剎住私用,鼓勵公眾監督提升公車監管效率。
清除「官本位」觀念,強化對中央反腐的深刻認識
一些官員對自身利益的減損總是非常敏感,因此車改在地方上落實難並不出人意料,但越是如此,地方車改就越應當快速、徹底推進。一些官員沉溺於個人利益和私心雜念,車改對他們而言既是一個嚴重的警告,也是一個自我拯救的機會,能夠幫助他們杜絕車輪上的「小腐敗」,進而避免走向自我毀滅的不歸路。
公車改革從名義上講現在已經到了縣鄉這一級了,但實際效果還遠沒有達到預期。一是對公車改革是否認同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車改並不減少財政支出,變成了折騰;二是車改後一些具體的配套政策遲遲不能出台,影響工作的開展;三是車改是不是應該還有其他的方式可行?值得探討。
公車問題依然嚴重,北京本來車多路堵,但一些單位頭頭都想方設法配車,雖然曾宣布希麼車改完成,但實際情況只是表面動作了一下,根本的沒動。如農展館北的一個以事業單位集中的院內,許多單位的頭頭都人手一公車,雖不是公務員,但所謂的司局級人員都有專門的公車,一些單位的一把手還配專門司機。可按規定,副部也不能配專車,可農展館北那個大院雖是事業單位,所謂的司局級人員都配專車,這是不是非常奇怪的現象!
加強公車使用的技術追蹤,讓腐敗無路可走
現代科技已經如此完美,可以給公車貼上明顯的標誌,可以裝GPS定位,可以裝行車記錄儀,可以裝衛星監測行車軌跡,車內車外都可以裝攝像頭。是誰使用了公車,什麼時間,去過什麼地方,中途誰上下公車,所有數據一目了然,三個月內備查。誰還敢違紀違規?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公車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