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產業日趨成熟,國際競爭力也由勞動力成本優勢向產品質量創新優勢、產品開發創新優勢、品牌創新優勢、文化創新優勢的高層次優勢轉變。民營服裝企業正在成為海外併購主力軍。繼歌力思、卡奴迪路、朗姿紛紛出手併購海外企業後,昨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收購法國輕奢服飾集團SMCP控股股權的本土紡織企業山東如意將在這一季度內將SMCP集團旗下兩大品牌Sandro和Maje帶上天貓平台。
輕奢品牌成併購新寵
上周,山東濟寧如意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關聯公司如意科技集團宣布,從全球私募資本巨頭KKR手中收購法國輕奢服飾品牌Sandro和Maje母公司SMCP的控股股權,收購價為含債務13億歐元,這場收購也被業內稱為「中國資本的勝利」。現在,Sandro和Maje即將登陸天貓。據SMCP執行長稱,SMCP上年在線銷售增幅高達138%,占比6.2%,在合作阿里巴巴後,SMCP希望在中國的在線業務與門店擴張能夠齊頭並進。
Sandro和Maje對於年輕消費者而言並不陌生。實際上,如果在購物網站上搜索「女明星同款」這樣的字眼,就很難不注意到這些品牌。近年來,在各大奢侈品牌呈現頹勢之際,定價千元且質感接近奢侈品的輕奢品牌備受中產階級消費者青睞,同時也成為本土紡織、服裝企業進行海外併購的著力點。
山東如意對於輕奢市場布局已久。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山東如意集團就斥資約4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1億元)收購了日本知名服裝企業RENOWN,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2013年入股蘇格蘭粗花呢生產企業Carloway;2014年又成為德國男士西裝生產企業Peine Gruppe主要股東,擁有旗下Barutti和Masterhand等品牌。
本土企業扎堆海外掃貨
近一周內,除了山東如意,紡織企業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關聯公司也在日前被媒體報導購入了法國蕾絲生產商Desseilles。而在上周日,法國《回聲報》則爆料稱,已有三家企業向法國輕奢時裝品牌Pierre Balmain(該品牌去年曾與快時尚服飾公司H&M合作推出限量合作款)發出收購要約,其中一家公司來自中國。今年2月,深圳服裝上市企業歌力思宣布以2.4億元收購唐利國際65%的股權,資料顯示,唐利國際擁有美國的國際輕奢潮流品牌Ed Hardy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台地區的品牌所有權。
在消費升級、資本擴張和產業轉型的驅動力下,服裝行業作為以民企為主、消費驅動產業的一員,海外併購將呈加速之勢。去年,歌力思就已經以8406萬元收購德國高檔女裝品牌Laurèl及其內地運營公司。男裝品牌另一家上市公司卡奴迪路則在去年6月宣布收購義大利時尚運動品牌Dirk Bikkembergs 51%股權,購買價款為4068萬歐元。此外,女裝品牌瑪絲菲爾、朗姿股份,男裝品牌利邦等也均落子于海外併購。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對於中國紡織品企業的發展瓶頸而言,「海外掃貨」或將成為中國服裝企業發展新趨勢。但是從大局上來看,本土服裝企業的海外併購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
未到最佳併購時機
「在人民幣相對堅挺,國外歐元、美元估值走低的背景下,本土服裝企業扎堆海外併購是大勢所趨。但是,目前國內服裝企業發起的一系列併購均處在初級階段,而通過併購將企業的資源、戰略進行成熟的整合,這一時間節點還遠未到來。」國內服裝行業戰略專家、UTA時尚管理集團中國區總裁楊大筠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山東如意為例,這家企業在2010年耗資3億元收購的日本企業,並沒有帶來顯著的高增長回報。而歌力思收購的Laurèl雖號稱奢侈品牌,實則由於一度處在破產邊緣才被迫賣身。
楊大筠認為,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信息扁平化,已經讓中國消費者不再容易被國外高端品牌這樣的噱頭「忽悠」。而目前本土企業進行海外併購的目的十分單一,看重的往往是國外品牌的知名度,這樣簡單的併購目的難以在日後為企業帶來資源和戰略的聚合式回報。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國內服裝企業對國際品牌進行整體收購,面臨的一個主要風險是對海外市場的不熟悉,在併購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種種細節問題而使得併購功敗垂成,在併購整合過程中遭遇各種阻力,導致整合效果欠佳甚至拖累主品牌。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服裝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服裝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服裝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