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作為推動和實現企業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已為我國許多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普遍認同,並成為他們的戰略選擇。在整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兩大階段——信息化建設階段與信息化運維階段,需要確定有針對性地策略。
信息化建設的定位策略
儘管在企業制度、管理模式、技術工藝、行業屬性、發展階段、經營規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業,可以相互借鑑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教訓,但是,從來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業,因此也就沒有可以完全照抄照搬的企業信息化模式。在規劃和建設信息化之前,企業高層決策機構首先應當藉助外部的第三方信息化諮詢機構,從經營戰略、體制、技術、管理、企業文化、人力資源、行業環境和競爭地位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全面地自我診斷和準確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礎上確定本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需求、方針、範圍、階段、力度和深度,才能既不脫離企業自身特點、基礎和條件,又能很好地服從服務於企業未來經營發展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信息化建設的時機選擇策略
什麼時候啟動本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從戰略上講當然是時不待我,但從戰術上看,並非所有的企業都適合「現在」就上馬信息化項目。時機的選擇關係到項目的成敗。競爭的壓力、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供應商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關係、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個性化需求的需要等等,構成信息化的拉力和動力。而企業在體制、管理、觀念、人員IT素質、資金預算等方面缺乏準備或準備不充分都會成為信息化的阻力,推遲信息化啟動的時間。企業應當在第三方諮詢顧問的幫助下,全面、客觀地分析這兩方面因素的消長變化,蓄積動力,克服阻力,積極地、有計劃地準備信息化實施所需的條件,並由此確定啟動信息化建設的最佳時機。
信息系統招標選型策略
國內外軟體廠商往往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為確保正確選型,企業應當在第三方諮詢顧問機構的幫助和組織下,根據企業信息化建設統一規劃的要求和不同階段、不同應用系統的項目內容,編制標書,面向國內外IT企業進行廣泛招標,這是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以上是企業在信息化項目準備階段應當注意把握和解決好的四個策略問題。通過該階段四個策略的運用,企業在外部引入的第三方諮詢顧問的幫助下,完成自我診斷、時機選擇、全員培訓和選型招標,形成適合本企業發展需要的、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獨一無二的信息化建設《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整體規劃》等前期工作成果。
信息化建設/實施監理策略
在完成選型後,供應商、實施商進入企業,信息化項目進入實施監理階段。企業作為甲方,供應商和(或)其實施商作為乙方(一個或多個),需要由第三方作為監理方來溝通和協調雙方的關係,以確保項目能夠按照規劃內容、進度要求順利進行和設計功能的全面如期實現。在項目實施監理階段,監理方應依據有關監理的法律法規,對項目進度、質量、投資等進行全程、全面的監理並提供甲、乙雙方共同確認的《監理報告》。
信息化建設/實施驗收評估策略
項目實施完畢,進入驗收評估階段。由於企業信息化項目的複雜性,在沒有引入第三方的情況下,甲、乙雙方常常在項目是否可以結束、何時驗收以及依據什麼標準驗收等方面產生分歧,相持不下。第三方諮詢機構,按照信息化規劃、甲乙雙方簽訂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認的信息化項目評估體系,站在中立的地位,對項目進行全面驗收評估,形成《評估報告》並提交雙方確認,對確保項目成功和雙方的利益都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
信息化維護擴展策略
驗收評估結束後,信息化項目進入維護、管理與擴展階段。對於IT企業而言,項目竣工意味著用戶買單,自己走人。但對用戶企業而言,項目竣工,一切才剛剛開始。因為,系統建成正如生產線竣工,應用和投產才是目的。此階段,企業與第三方諮詢機構可以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第三方諮詢機構可以幫助企業進行階段性信息化項目完成後的維護、管理與升級工作,緊緊圍繞用戶應用系統升級、擴展的要求,跟蹤研究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發展趨勢,繼續為用戶企業提供富有前瞻性、戰略性和針對性的服務。同時,幫助用戶企業建立IT供應商信用記錄資料庫及其根據用戶系統維護、擴展需要作出快速響應、提供後續服務與支持的機制。
更多企業信息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企業信息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