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深圳「十三五」欲建設28萬套人才住房 單獨建立人才住房保障體系

深圳「十三五」欲建設28萬套人才住房 單獨建立人才住房保障體系

2016-01-01 09:44:11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近日,深圳市住建局表示,「十三五」期間,深圳將建設28萬套人才住房,且人才住房將從保障房體系剝離。據記者了解,單獨建立人才住房保障體系,這在全國尚屬首創。

  28萬套人才住房占深圳「十三五」期間原保障房計劃供應數量的80%,顯然,深圳的保障性住房正向人才大幅度傾斜。

  當地部分區域經濟觀察人士表示,在深圳這座房價居高不下、外來人口占多數的城市,這一舉措是合理的。

  以90平方米較大戶型為主

  今年深圳市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提出,當地的人才住房隸屬保障房體系,但保障房屬「救濟政策」,而人才房屬「激勵政策」。兩者交集運作,出現了諸多弊端:如果按保障面積標準,難以滿足人才住房需求;如果以人才住房需求提高保障房標準,則違反了保障房「保基本」的初衷,也存在保障房「福利化」的問題。

  深圳市住建局近日答覆稱,計劃將人才住房困難群體與社會住房困難群體相分離,釐清社會保障房與人才住房邊界,制定人才住房建設標準。

  該部門也表示,「十三五」期間,深圳將建設28萬套人才住房,而且這些人才住房將從保障房體系剝離,以90平方米左右的較大戶型為主。同時,計劃建設一批100平方米、150平方米的大戶型人才住房,滿足高端人才引進需求。

  當地一位熟悉保障房建設的人士告訴記者,將人才住房從商品房中剝離,單獨建立人才住房保障體系,在全國來說屬於首創。「在深圳,人才住房概念是『十三五』期間,也就是今年才提出來的。『十二五』期間,住房保障主要是指公租房和安居型商品房,不單獨針對人才。」

  自去年以來,深圳房價漲幅較大,外來人才的購房壓力大幅增加。「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遍布當地各個公共場所的廣告語曾經讓外來者心生溫暖,但如今,在那些去東莞和惠州買房的深圳上班族的戲謔中,這句話已經被改為「來了就是東莞惠州人」。

  在今年6月份的一次研討會上,深圳市住建局房改處處長劉逸群公布了他掌握的一組數據:「十三五」期間,深圳可能還要引進約132萬名本科以上、技能型的人才,新引進的人才至少50%在深圳沒有房子,保障房建設的任務艱巨。

  他也表示,深圳引進人才的數量已經出現下降的趨勢。本科以上的學歷,從2011年的59.76%降低到55%,呈小幅下降;碩士和博士占比下降得更多一些。深圳迫切需要通過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來緩解高房價帶給人才的擠出效應。

  當地政府已經加大了住房保障的力度。深圳「十三五」期間的保障房籌建數量,將是上一個五年規劃實際完成量的1.6倍左右。

深圳「十三五」欲建設28萬套人才住房 單獨建立人才住房保障體系

  八成保障性住房留給人才

  此次深圳市政府計劃從保障房中剝離出28萬套,意味著什麼?

  深圳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對記者表示,深圳市政府承諾「十三五」期間籌建40萬套保障房,其中交付35萬套。如果從保障房中剝離出28萬套作為人才住房的話,這意味著80%的保障房將提供給人才,其他20%才是給低收入者。

  「為什麼向人才傾斜呢?因為房價上漲速度太快,如果要留住和吸引能滿足產業升級需要的人才,只有通過政府強制補貼和實物補貼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說,人才住房的比例似乎大了一點,但是對於深圳這座城市來說是合理的。至於能否在全國推廣,「不好說」。

  目前,將人才住房從保障房體系中剝離出來的大戰略目標已定,但是一些實際操作問題,包括人才標準的制定以及住房如何分配落實等,尚未明確。

  不過,今年6月底,深圳先後召開的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委常委會議都原則通過了《關於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

  其中一點是,實行統一性與差異化相結合的人才認定標準。一方面,設定人才安居政策適用對象的基本條件,包括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及以上技能人才、特殊緊缺專業人才,並與本市用人單位簽訂聘用合同或服務協議等,作為準入門檻;另一方面,允許各區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差異化人才認定標準。更多最新深圳房地產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深圳房地產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

更多保障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保障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保障房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