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尚未消退的同時,東北地區重污染天氣又捲土重來。據悉,11月2日起,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東北、華北地區出現大範圍重污染過程,最大影響面積分別達到63萬和38萬平方公里,污染範圍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等7省市。
對此,環境保護部派出12個督查組赴重污染地區進行督促檢查。結果顯示,企業大氣污染排放異常、涉嫌超標的情況依舊嚴重。
環境保護部檢查結果顯示,東北地區重污染天氣過程的PM2.5組分在線監測結果表明,燃煤、生物質燃燒和機動車排放是哈爾濱市PM2.5污染最主要的貢獻源,占比分別為35%至40%、20%至30%和20%左右。對北京市及周邊地區的分析表明,硝酸鹽仍是本次過程中PM2.5的最主要組分,表明機動車尾氣排放仍是北京主要污染來源之一。
此外對天津市、河北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山東省等重點地區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督查結果顯示,此次重污染過程多個城市出現嚴重污染,但應急響應不及時,應對措施不到位,有39家企業大氣污染排放異常,涉嫌超標。
據悉,進入10月,京津冀地區累計已出現三次空氣重污染過程,影響範圍主要包括京津冀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環保部累計派出22個督查組,對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開展督查。督查發現,部分「高架源」企業仍在超標排放污染物,部分城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減排措施未落實,個別「土小」企業群環境問題突出。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介紹說,現場督查發現,河北省遷安市政府對企業提出的應急減排措施不合理,在啟動應急響應後,部分企業未採取任何實際減排行動;對企業應急響應措施督導力度不夠,檢查內容流於形式,無法促進企業實際減排。遷安寶利源煉焦有限公司未採取有效措施落實污染物減排,無法達到河北省應急預案要求的減排比例,企業內部無應急響應流程記錄。
環保部表示,針對上述情況,將責成所在地省級環保部門組織實地查證,對超標排放污染物的依法高限處罰並向社會公開處罰結果。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的,將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此外,將持續密切關注空氣品質狀況,繼續對各地政府應急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督查,及時要求各地落實整改措施。
應對大範圍重污染天氣,就需要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政府除對本行政區域環境空氣品質負責外,對導致的區域性大氣污染責任也要有問責的要求。同時,建立區域性的大氣環境管理機構,完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釐清各地相互影響,切實落實責任,才能有效應對區域性重污染天氣。同時,要儘快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降低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門檻,提升預測預報能力,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措施的可行性和針對性,做到應急措施的有效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