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的建設一直都是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瓶頸,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國。然而,與快速擴張的應用市場不相匹配的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
相較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充電基建的巨大缺口將嚴重製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推廣。
充電設施建設正在迎來各種利好政策,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初步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公共充電樁8.1萬個,較2015年底增長65%。
充電設施正在迎來政策紅利密集落地期。《經濟參考報》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北控清潔能源集團城市智慧交通專題研討會上了解到,未來充電基礎設施將成為產業政策扶持重點,政策支持力度和精細化程度將有顯著提升,有望出台統一的中央財政補貼機制與稅收支持等政策。
據測算,「十三五」期間充電設施全行業總投資需求1600億-1800億左右,目前各方「跑馬圈地」,模式各有不同,有業內人士認為投資機遇主要在與公共運輸系統和配電網建設相結合。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逐年大幅度提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萬輛,銷量為3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而同期充電站數量為3500座,充電樁數量4.4萬個,充電難問題已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瓶頸,但與此同時,建好的充電樁卻長期閒置沒人來充電。
針對充電樁閒置和充電難並存的怪圈,繼上半年國家頂層設計逐步明確後,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8個省份和45個城市出台了充電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或管理辦法,20個省市制定了有關補貼標準。
國網能源研究院電力發展規劃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李立理認為,在國內多數行業已陷入「紅海」競爭的情況下,智慧交通相關行業是未來大有可為的「藍海」市場。下一步充電基礎設施政策扶持力度與精細化程度都將有顯著提升,地方財政補貼機制在重點地區率先落地實施,由投資補貼逐步向電量補貼轉變,有望出台統一的中央財政補貼機制與稅收支持政策。
據他預計,2016年到2020年,我國將建設超過2萬-2.3萬座充電站,500萬-550萬個充電樁。公共充電網絡對重點城市與區域高速全面覆蓋,兼顧其他地區。全行業總投資需求1600億-1800億左右,年均投資需求320億-360億。而到了2021年到2030年,建設超過14萬-16萬座充電站、5000萬-5700萬個充電樁,全行業總投資需求6400億-7300億左右,年均投資需求640億-730億,比「十三五」期間增加一倍,行業投資收益率快速提高。
「以前是樁埋下去,但車少,盈利狀況不好。今年以來,政策持續給力,形勢發生變化,企業紛紛『跑馬圈地』。民企最先以燒錢模式占領市場,後來國企、央企也行動了起來。」海控北控(海南)清潔能源有限公司溫龍新稱。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投資機遇有兩個方面,一是公共運輸系統對於經營成本的敏感性強,在當前的低成本體系內,可以在承擔相應的充電網絡建設、運營費用的同時,尚擁有一定的投資回報率。二是在能源網際網路框架內,將充電網絡建設與存量配網升級改造、新增配網規劃與建設相結合。
據了解,《關於加快居民區電動汽車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發布後,將分批在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城市開展試點示範通知要求,對專用固定停車位按「一表一車位」模式進行配套供電設施;對公共停車位,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配套供電設施改造。
日前,據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初步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公共充電樁8.1萬個,較2015年底增長65%。國家能源局將加大資金支持力度,2016年分2批安排40億元專項建設基金,累計支持29個省的73個充電基礎設施項目,項目總投資規模約402億元。
相信充電設施建設有了密集的政策支持之後,新能源汽車行業也能借東風獲得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