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造假、收視率造假等問題在影視行業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影視產業的健康發展,正值3.15之際,兩會代表對收視率造假問題提出意見。
回顧2017年「兩會」歷程,文娛行業中收視率造假的問題備受關注。隨著科技的進步,「大數據」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唯數據論的觀點導致一些製片方鋌而走險,買收視率成為影視行業公開的秘密。
3月12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部長通道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對媒體表示,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是解決統計數據和經濟數據弄虛作假的根本之策,「對出現統計違法、弄虛作假的現象零容忍,絕不姑息」。顯然,各個領域都不能再容忍假數據,需要嚴厲打擊,不僅要讓數據造假者無利可圖,還要讓其付出沉重的代價。
收視率作為衡量電視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收視率造假由來已久,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電視劇收視率造假的費用已經飆升至50萬元/集。全國每年播出1.3萬集電視劇,也就是說,每年購買收視率的費用可能高達65億元。當前的現狀是,無論是劣作還是良品,只要掌握了收視率,就能決定節目的排期、廣告的利潤、電視台的收益,因此,集體合力「造」收視率的惡性循環時有發生。
收視率造假之所以屢禁不止,一方面是成本極低,很多網店專門為「刷視頻點擊量」服務,幾百元就能換取幾千萬的點擊量,且基本沒有什麼風險。另一方面是監管不嚴,目前中國僅有一家收視率監督監控平台,根本就監管不過來。假票房、假收視率、假點擊量,假的數據一多,只會毀掉整個影視產業。
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文藝界小組發言中,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員張國立痛陳,近年來出現的收視率作假現象,「大家想一想這個行業為什麼會這樣子?是我們的從業人員對我們職業的敬畏心沒有了。」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也在「兩會」期間呼籲立法,嚴厲打擊收視率造假。「現在進入大數據時代,對於一個文化作品的評判,人們不僅需要主管感受,還要依靠數據。然而,現在數據造假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虛假的數據不能成為衡量文化項目成功的標尺,文藝創作更不能誤入假數據營造的『假潮流』之中,應該建立公正客觀的文藝評價體系。」曹可凡如是說。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下簡稱《電影法》)正式實施,使得電影行業從此以後有法可依。實際上,這是國內文化娛樂領域的第一部法規,2003年起草,2016年11月7日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歷時14年終於修訂完成,意義非凡。
必須強調的是,電影行業票房造假被寫進法案。根據《電影法》:嚴禁影院使用數據截流和篡改資料庫工具軟體修改票務數據、截留票款;嚴禁票務軟體商向電影院銷售額外的票務軟體;嚴禁為影院安裝「截流、篡改」軟體提供技術支持;嚴禁票房造假,不得偷漏瞞報票房收入;嚴禁虛假排場、注水票房。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文娛行業飛速發展,由於缺乏管控,市場不乏違規獲利者。而《電影法》的出台,將成為影視行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從此以後數據造假將從違規上升到違法級別,嚴肅行業秩序。這也對電視劇行業的規範,作出了很好的指導意義」。
業界對收視率能否真實可信地反映電視台和電視節目收視情況,質疑由來已久。收視率造假一事只是再次提醒我們,不應將收視率當成判定電視台和電視節目優劣的唯一標準。更多最新電視劇行業市場分析內容請諮詢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電視劇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
抑制收視率造假,首先需要通過立法,給查處收視率造假提供執法依據;其次,提高監管力度。相關行業協會則應起到自律作用,一旦發現涉嫌造假,應立刻進行調查取證,並向司法部門報案;再次,需利用技術手段,比如大數據監管,或者由廣電總局等部門牽頭,在現有的城市網、全國網等收視率統計體系之外,再引入實時收視率等新的數據統計方法,實現多種收視率調查模式並存並立的科學體系;最後需要構建新的文藝評價體系,不能唯收視率獨尊。
總體而言,收視率造假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的監管和自律來發揮作用,對於造假行為應該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