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十二變: 金融和IT成首選

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十二變: 金融和IT成首選

2018-01-01 09:20:1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勞動力市場七大供需變化影響大學生就業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增加,從1999年的90萬人猛增到2017年的795萬人,2018年將達到820萬人。

  「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從2003年開始,每隔兩年就進行一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抽樣調查,每次調查的樣本量在兩萬人左右,是我國高校擴招後最早開始、時間最長、變量最多的調查。截至2017年,課題組對約16萬名高校畢業生進行了8次調查。

  課題組認為,與高校擴招相伴相生的,是我國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7個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規模大幅增加。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標誌著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進入了大眾化階段。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未來幾年高等教育將走過大眾化階段而進入普及化階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其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起飛階段。2001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1000美元,2017年接近8000美元,很快將超過1萬美元。

  第三,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轉變。2012年第三產業在增加值中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6年第三產業在增加值中的比重達到51.6%,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教育國際化。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最大貿易經濟體。同時,出國留學人數也迅速增加,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人大關,達60.8萬人。

  第五,我國城鎮化率顯著提高。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201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大中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明顯,2016年我國36個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以19.0%的常住人口創造了超過40.4%的GDP。

  第六,網際網路時代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顯著。以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發展迅速,2016年IT行業超過金融業成為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

  第七,創新創業方興未艾。新經濟、新業態、創新經濟帶來就業新的增長點。

  課題組認為,上述七大特點從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兩方面影響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2014年7月22日,山東鄒平縣就讀於西南交通大學的李昱震在該縣的一所超市整理商品價格牌,他已和該超市簽訂就業意向,畢業後在此工作。

  2014年7月22日,山東鄒平縣就讀於西南交通大學的李昱震在該縣的一所超市整理商品價格牌,他已和該超市簽訂就業意向,畢業後在此工作。

  擴招後大學生就業十二大變化

  課題組認為,從2003年到2017年的這8次調查數據具有很好的時間代表性,既包含了1999年~2017年擴招後進入高校的學生信息,又可以反映我國在經濟迅速起飛階段和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畢業生就業特點。

  結合這些變化和特點,課題組對2003年~2017年間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求職狀況進行了趨勢分析,歸納出我國高校擴招以來畢業生的十二大就業特點和變化趨勢。

  第一,畢業去向趨於分散化,待就業比例創新低。

  在8次調查中,高校畢業生「升學」和「出國、出境」的合計比例在總體上呈現出上升趨勢,從2003年的最低點15.1%上升至2017年的最高點26.4%。「自由職業」「自主創業」「其他靈活就業」在畢業生就業中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及以後這3項的合計比例都達到兩位數,2015年更是達到最高值,占比合計25.4%,這說明高校畢業生的畢業去向愈加分散化。從8次調查的「待就業」比例來看,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待就業」比例最高,為35.8%。其次是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待就業」比例為26.4%。2017年的「待就業」比例最低,為10.1%。

  數據表明,高校畢業生「無業可就」的問題得到大大改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應該從就業數量轉移到提高就業質量層面。上述變化趨勢與教育國際化、創新經濟、新經濟、新業態等教育和經濟的變化相吻合。

  第二,各學歷層次的「落實率」趨同化,學歷層次之間的差異逐步縮小,甚至出現倒掛現象。

  主要表現在專科生的落實率上升趨勢明顯,2003年專科生的落實率在各學歷層次中是最低的,比碩士生和博士生分別低55.3個百分點和40.8個百分點。2007年專科畢業生的落實率超過本科生,高出0.7個百分點。2011年,專科畢業生的落實率不僅高出本科生8.0個百分點,並且超出碩士生1.4個百分點。2015年和2017年,專科畢業生的落實率在各個學歷層次中穩居第一,分別高達87.4%和88.9%。

  專科生的落實率之所以趕上甚至超過本科生,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高職大專院校以職業教育為主,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更吻合;其次,高職大專院校更加注重就業指導,就業服務的效果顯著;第三,專科生的就業預期低於本科生,有業不就的現象相對較少。

  上述特點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的學歷層次結構得到了較好調整,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趨於一致。

  第三,八成以上的畢業生在大中城市就業,體現我國經濟發展以城市為主的特點。

  儘管我國政府出台了很多就業政策,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地點還是大中城市。這一現象符合我國經濟發展以城市為重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但是從結構來看,城市發展快於農村,大中城市發展快於中小城市。因此,對於在縣城和鄉村工作的畢業生應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激勵措施。

  第四,企業成為畢業生就業的最主要單位。

  在8次調查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的合計比例都在50%以上,2009年~2017年間的合計占比均在70%以上。

  民營企業後來居上,成為吸納畢業生就業的最主要單位。民營企業所占的比例增長顯著,由2003年的10.7%上升到2011年的45.8%,隨後經歷了略降再升的過程。但是不管怎樣,2011年以後該比例一直穩居第一。

  國有企業始終是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去向。2003年和2009年,在「非典」時期、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和經濟發展緩慢的2013年,國有企業都承擔著吸納畢業生就業的最主要任務,三分之一左右的畢業生都進了國有企業。而在其他5個年份,國有企業所占的比例也都在兩成以上。

  三資企業在解決畢業生就業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8次調查中,三資企業所占的比例平均為8.2%,在不同的年份比例略有波動。

  第五,工作類型趨向多樣化,表現出技術類、管理類、服務類三足鼎立的特徵。

  專業技術和技術輔助兩項的合計比例由2003年69.4%下降到2011年的38.0%,之後出現回升的態勢,但是上升的幅度不大,基本保持40%左右。與管理相關的工作所占的比例也很大,一直保持在兩成以上。

  行政管理和企業管理兩項的合計比例由2003年20.3%上升到2017年的32.4%。從事生產和服務的工作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服務工作出現了先顯著上升再平緩下降的趨勢,從2003年的6.5%上升至2011年的20.2%,再下降至2017年的13.4%。

  從事一線工業和農業生產的比例一直很低,合計比例的最大值為2015年的6.9%。

  第六,金融和IT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最主要的行業選擇,體現出網際網路經濟迅猛發展、經濟進入起飛階段、產業機構變化的影響。

  金融業就業比例從2009年的6.3%上升至2015年的15.2%,成為畢業生就業占比最大的行業,2017年略微下降,為12.9%,但仍然穩居第一。進入IT業的平均比例都在10%以上,2015年和2017年的占比都位居第二位。

  但是,製造業比例存在明顯下降趨勢,從2009年的18.2%下降至2015年的10.4%,6年間下降了7.8個百分點,之後略有上升,升至2017年的11.2%。我國經濟發展仍處於工業化階段,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是就業規模增長幅度最大的產業,而畢業生理想中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金融和IT業的增長幅度卻比較有限,製造業就業比例的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第七,人力資本對起薪的影響顯著,學歷層次越高月起薪越多,體現了人力資本的價值。

  博士生的起薪最高(2007年除外),碩士生次之,本科生名列第三,專科生的起薪處於最低位置。以2017年為例比較各學歷層次的差異,並以專科生的起薪為對照組,則本科生的起薪是專科生的1.5倍,碩士生是專科生的2.7倍,博士生是專科生的3.4倍。

  第八,就業的總體滿意度顯著提高。

  在這8次調查中,「非常滿意」和「滿意」兩項的合計比例在總體上呈現出上升趨勢,從2003年的44.7%上升至2015年的80.8%,2017年略微下降,為79.2%。「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兩項的合計比例在2005年至2015年期間呈現出顯著下降的態勢,從12.6%降至1.7%,10年間下降了超過10個百分點。2017年略有回升,但是上升幅度很小,僅上升了1.8個百分點。

  第九,適度教育的比例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2005年的57.9%上升至2017年的69.5%。

  過度教育比例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是過程略有波動,最高點是2013年的26.0%,最低點是2017年的14.2%。教育不足的比例不存在明顯的變化趨勢,在這8次調查中,平均比例為16.5%。數據表明,大部分高校畢業生落實的工作與其學歷層次比較匹配,而且匹配度越來越好。

  第十,求職渠道多樣化,學校、網絡、親朋好友成為畢業生獲得求職信息的三駕馬車。

  學生對學校的依賴程度降低,網絡招聘和親朋好友等求職渠道作用越來越大。調查發現「學校(包括院系)就業指導機構發布的需求信息」始終是畢業生求職最重要的信息來源,顯著高於其他信息來源,但是所占的比例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比例由2003年的47.7%下降到2017年的31.1%,下降了16.6個百分點。而親朋好友的作用變得非常重要,從2007年開始,親朋好友所占的比例合計都在兩成以上,分別為22.6%、22.8%和20.7%。2013年有所下降,為16.9%,之後又回升到2017年的19.5%。網絡招聘信息在學生求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2015年比例已經達到28.5%。

  第十一,擇業意向穩定,傾向於「向前/錢看」,畢業生在擇業時最看重的是個人發展前景和經濟收益。

  在8次調查中,「發展前景好」和「利於施展個人的才幹」幾乎都排在前2位。此外,收入和福利最能體現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對於高校畢業生來說是不能忽視的,「福利待遇好」和「經濟收入高」兩項的排名在8次調查中都排在前列。再者,工作是否符合興趣以及工作穩定性對畢業生也很重要,在這8次調查中,兩項排名基本保持在第四至第六名之間。

  第十二,離工作越「近」的因素對就業的影響越大。

  在各種就業影響因素中,畢業生認為工作能力、工作或實習經歷、求職技巧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因素最重要,「工作能力強」在8次調查中均排在第一位;「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在最近的7次調查中均排在第二位;「了解職業要求及特點」和「了解自己,揚長避短」等兩個因素是在2007年以後新增加的,這兩項在2017年的調查中排在第七位和第四位。「形象氣質好」在最近3次調查中的排位比較靠前,分別排在第五、第七和第六位。「應聘技巧好」在8次調查中在第四至第八位之間浮動。

  熱門專業、學校類型、學習成績等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的因素處於中游位置,親朋好友、性別、戶口、送禮買人情等與社會資本、人口特徵相關的因素最不重要。2017年,「親戚的幫助」「擁有就業地戶口」「性別為男性」「送禮買人情」等排在最後5位,這表明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比較規範。

  高校、政府和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新趨勢

  課題組認為,上述實證研究結果,對於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提高就業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高校應加大就業服務力度,提高就業服務水平。特別是在職業規劃、求職技巧、實習實踐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加細緻具體的指導,進一步完善就業信息網絡建設。

  高校應加強本科生教育,調整培養目標和內容,提高教育質量。本科教育的學術性不如研究生教育強,而應用性又比高職教育弱,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難以形成自己的特點。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本科生又兼顧學術性和應用性。如何將本科教育的比較劣勢轉為比較優勢,需要高校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第二,政府應根據高校畢業生畢業「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並存以及畢業去向分散化的新特點,精準發力,分類施策。一方面,對於「無業可就」的就業弱勢群體,應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另一方面,對於「有業不就」的畢業生群體,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發展模式,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開拓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同時也要加強對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扶持,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

  民營企業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應該改善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對大量吸納畢業生就業的民營企業在政策上給予激勵。另外,政府應完善社會保障和勞動保護制度,維護和提高在民營企業中就業的畢業生利益。

  第三,高校學生應當刻苦學習,提高人力資本水平,靠自身的努力提高就業能力。高校畢業生應當制定合理恰當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期望,積極主動地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求職。

更多IT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IT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IT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