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場館的發展離不開用地保障。場館運營管理改革一直是我國體育改革的重點問題,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是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以下對體育場館發展前景分析。
體育服務綜合體在「十二五」期間個別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已有雛形,比如北京樂視生態文化中心、北京工體、南京五台山體育中心等在「以體為主、多元發展」的理念下,轉型成為以體育為主體功能,與休閒、娛樂、文化、旅遊、購物、住宿等業態高度融合的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3年全國共有體育場地169.46萬個,用地面積39.82億平方米,建築面積2.59 億平方米,場地面積19.92 億平方米。相對上次普查(2003 年)的各項重要數據均處於翻倍增長狀態。
2017-2022年體育場館座椅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表明,體育場館作為體育賽事與其他活動的基礎載體,在體育產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保障體育賽事順利開展的重要一環。 隨著各類體育賽事、、大眾體育的興起,全民掀起體育熱潮,場館需求火爆。原有事業單位自主經營的主流模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體育場館需求,國家開始加速體育場館經營的社會化、市場化步伐。 隨著政府放鬆體育賽事審批和對場館運營的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我國體育場館運營將面臨重大發展機遇。
隨著體育場館運營模式由政府型、公益型逐漸向經營型、產業型轉變,體育場館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場館運營收入模式也日漸豐富,這些因素都將推動體育場館運營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體育產業中,作為主體產業的體育服務業占比僅為20%左右,我國體育產業呈現明顯的結構失衡和本末倒置的現象。 未來隨著體育產業政策逐漸放開,市場化程度提升,體育產業結構將逐步趨於合理, 2020年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的比例有望提升至40%,按照體育產業2020年3萬億的政策目標,2020年體育服務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2萬億。
在日本、美國市場上,體育場館運營占體育服務業的比重在10%左右,依據國外經驗,國內體育場館占比上升空間不大,但隨著體育場館運營模式轉變、場館利用效率的提升,未來體育場館收入規模將有望快速增長。 2015年中國體育場館運營市場規模約為130億左右,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2020年體育場館運營占體育服務業的比重預計會小幅上漲至12%左右,體育場館運營市場規模則有望達到1440億元,5年內複合增速能達到60%左右。
從市場價值的角度看,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動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人們的健身、運動需要場地和相關配套措施的支持,進而帶動體育場館和相關服務的營收。目前來看,2013 年全國人均體育場地占有面積僅有 12.4 平方米,人均占有量相較國際水平來說較低,那些設施完善,條件優越的體育場館更是供不應求,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運動需要。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體育場館也越來越多的承擔了除體育運動外的其他功能,作為一個地區標誌性的場所空間,體育場館天然的能夠承接許多演藝、娛樂、展覽、旅遊等方面的活動,這些活動也逐漸構成了體育場館的重要經營業務,極大的提高了體育場館的使用 率,提升其經濟價值。有條件的體育場館發展體育旅遊、體育會展、體育商貿、康體休閒、文化演藝等多元業態,建設體育服務綜合體和體育產業集群,這將成為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
更多體育場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體育場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