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費者認為「電影院不得自帶食物,卻自己經營爆米花」涉嫌壟斷。支持這一看法的網友不少,但筆者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在筆者看來,電影院和爆米花是相當成功的共生關係。那麼爆米花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何呢?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
上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發明,影院迎來了第一個繁榮時期。那時候去電影院看電影可謂是「高大上」的消費,電影院基本都不允許自帶食物進場。但是,在電影最繁榮的美國市場,隨著產業工人群體收入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進入影院,這些人非常熱衷於邊看電影邊吃爆米花,由此吸引了相當多的爆米花小販自發地來到電影院門口做生意。電影院的老闆們意識到,這些人的生意是電影院帶來的,於是,他們開始向這些小販收攤位費。在經濟學上,這是典型的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電影院吸引來人流,看電影的人願意消費爆米花,由此帶來了額外的租值,電影院向小販收取攤位費,就是和小販一起分享這部分租值。小販對此也沒有意見,因為電影院門口是賣爆米花的黃金席位,不在這裡賣,也不會有這麼多生意。
再後來,一些電影院發現,如果自己經營爆米花,收入會更多。由此,在市場上形成了兩種電影院,一種是自己賣爆米花的,另外一種是不賣爆米花的。上世紀30年代末,伴隨著華爾街股市的崩盤,美國進入到大蕭條時代,電影院的生意開始一落千丈。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那些自營爆米花的電影院倖存了下來,而那些不賣爆米花的電影院要麼倒閉,要麼紛紛效仿,從那以後,電影院和爆米花開始了將近百年「如膠似漆」的關係。到1945年,美國的電影院線吃掉了全國一半的爆米花,而爆米花等零食帶來的利潤,更是占到電影院線利潤的40%甚至更高。電影院和爆米花,再也難以分開。
今天中國城市裡的電影院,完全拷貝了美國電影院的商業模式,幾乎每一家新建的電影院,旁邊都有自營的爆米花。這一商業模式在中國也非常成功,電影院重新喚醒了人們對爆米花的消費,中國最大的電影院線集團萬達影院,爆米花的年利潤達3.9億元,占全部賣品的70%和整個利潤的10%。
問題是,這種賺錢的方式是否合理,又是否屬於壟斷呢?
表面上看,影院自營爆米花,但又不讓自帶食品進入影院,這一規定的確專橫,但電影院選擇在萬千食品中只經營售賣爆米花,這也是經過市場漫長的時間篩選出來的。首先,電影院不許自帶食品,是為了防止有些人帶一些氣味非常強烈的食物進入,規定不許自帶食物,是為了維護其他觀眾的利益;其次,爆米花雖然也是一種食物,但它的氣味芳香,很少引起別人的反感。
顯然,電影院自營的爆米花不算便宜,在北京,大多數爆米花要15塊錢一杯,一桶則要30塊錢。如果從影院其他地方購買爆米花,價格不會這麼高,這就是一些人質疑電影院壟斷的直接原因。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電影票價是50元,爆米花是30元,相當於一部分觀眾花了80元購買了電影票,而電影院給這部分觀眾贈送了一桶爆米花。如此來看,實際上,爆米花的價格已成為電影院定價策略的一部分。而爆米花不過是影院根據「價格歧視」的原理,區分觀眾人群的工具而已。
那麼,什麼是「價格歧視」?商家針對消費者對商品不同的需求彈性,分別制定不同的價格,這就是「價格歧視」。而根據不同的人群分別制定不同的價格,會發現很多潛在的顧客。
如果仔細觀察,去電影院消費爆米花的人主要有兩類:一是戀人;二是孩子。這兩類人群在商家看來幾乎是最好的顧客,對價格不敏感,錢最容易賺。對於戀人來講,爆米花芬芳的味道,加上影院昏暗的燈光,很容易營造出一種若隱若現的幸福感。而孩子去電影院看電影,吃點兒平時難得一見的爆米花,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家庭假日消費標配。一桶芳香四溢的爆米花,就這樣建構了一套「價格歧視」體系,將最願意花錢的戀人和孩子挑選了出來,把電影票以更高的價格賣了出去。與此同時,影院還可以利用不同的折價系統,如網購、團購,將那些猶猶豫豫,可能因為票價太高而不願到電影院來的觀眾儘可能吸引到電影院來。
需要說明的是,低價打折出售電影票,和通過爆米花將電影票變相提價,這兩種定價策略是同一邏輯,都是「價格歧視」。人們不喜歡「歧視」二字,不喜歡高價,但喜歡打折和團購,但這不過是硬幣的兩面。更何況,經過了充分競爭的電影院線,最終活下來的電影院獲得的基本都是行業平均利潤。這也就意味著,那些能夠準確發現並將較高的價格銷售給願意接受高價的觀眾的電影院,也就更有能力和意願去分辨潛在的電影觀眾。
正是在這樣的定價策略下,在電影票上不願意花高價購買的一些觀眾也有機會只花很少的錢,去電影院享受大片盛宴。而這相當於一種變相的交叉補貼,談戀愛的男女花了較多的錢去看電影,補貼給了那些相對「錢少」的觀眾。你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爆米花市場行業發展預測報告。
更多爆米花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爆米花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