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道路清雪作業需求持續升級的背景下,鏟雪機的技術優化成為提升除雪效率與質量的關鍵方向。當前行業面臨壓實冰雪清除效率低、設備對路面損傷較大等問題,如何通過結構參數優化實現鏟雪機性能突破,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圍繞這一目標,研究基於實用新型專利設計的輕便式鏟雪機,藉助有限元仿真技術對刀齒核心參數展開系統性分析,旨在為行業提供兼具高效性與經濟性的技術改進路徑。
輕便式鏟雪機通過創新結構設計實現壓實冰雪的高效清除。設備主要由發動機、變速機構、驅動鏈輪、凸輪軸及鏟雪機構等組成,其工作原理為:發動機通過變速機構驅動鏈輪轉動,帶動凸輪軸上的凸輪運動,進而推動鏟雪機構的推桿與雪鏟完成除雪動作。《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鏟雪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雪鏟部分通過螺栓與推桿連接,配合回位彈簧與導向筒結構,可實現對不同厚度冰雪層的自適應接觸。該鏟雪機具備結構簡單、操作便捷的特點,無需專業人員即可完成作業,且對人行道等狹窄路面及壓實冰雪路面具有良好的適用性,顯著減輕了環衛工人勞動強度,同時降低對路面的損傷風險。在鏟雪機的關鍵部件中,刀齒的形狀與尺寸參數直接決定除雪效果,因此針對刀齒長度與角度的優化設計,成為提升設備性能的核心環節。
為優化鏟雪機刀齒參數,研究採用 Pro/E 軟體建立刀具、冰雪層及地面的三維模型,並通過 ANSYS13.0 有限元分析軟體進行仿真驗證。預設冰雪模型尺寸為長 900mm、寬 360mm、厚度 15mm,冰雪層參數設定為:密度 900kg/m³,彈模 5×10⁹Pa,泊松比 0.3,剪切強度 0.756×10⁶Pa,剪切模量 1.246×10⁹Pa。仿真過程中,以刀齒深入冰雪層長度(200mm、250mm、300mm)和刀齒角度(45 度至 5 度,每 5 度遞減)為變量,分析不同參數組合下冰雪層的等效應力與變形情況。
數據顯示,在相同刀齒長度下,隨著刀齒角度減小,冰雪層最大等效應力逐漸增大,且增長趨勢趨於平緩。例如,當刀齒長度為 300mm 時,角度從 45 度減小至 5 度,最大等效應力從 6626.1MPa 增至 9411.3MPa。同時,刀齒長度增加也會顯著提升等效應力,300mm 長度下的應力值較 200mm 長度提升約 30%。但角度過小(如 5 度)會導致應力集中於刀尖區域,作用面積減小,不僅影響除雪效果均勻性,還可能縮短刀具壽命。結合冰雪層受力分布、刀具耐久性及路面保護需求,綜合確定最優刀齒參數為長度 300mm、角度 10 度。此時,冰雪層在刀尖接觸區域產生較大位移,可快速與地面分離,除雪效率與效果達到最佳平衡。
將優化後的刀齒參數(300mm 長度、10 度角度)應用於鏟雪機樣機生產,實際測試結果表明,設備對壓實冰雪的清除效率顯著提升,且對路面無明顯損傷。有限元仿真技術在鏟雪機設計中的應用,展現出多方面優勢:一方面,通過計算機模擬替代傳統試錯法,可減少約 30% 的設計成本與 50% 的研發周期;另一方面,精準的參數優化避免了材料浪費與結構冗餘,提升了設備的可靠性與經濟性。這種基於仿真分析的設計思路,為鏟雪機行業提供了可復用的技術優化範式,有助於推動行業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總結來看,針對城市道路除雪需求,輕便式鏟雪機的刀齒參數優化設計通過有限元仿真技術實現了關鍵突破。研究明確了 300mm 刀齒長度與 10 度角度的最優組合,為設備性能提升提供了數據支撐。該技術路徑不僅解決了傳統除雪設備在壓實冰雪處理中的效率與損傷問題,更通過仿真驅動的設計模式,為鏟雪機行業降低研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提供了有效途徑。隨著行業對智能化清雪設備需求的持續增長,此類基於數據與仿真的優化方法將在鏟雪機技術疊代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推動城市除雪作業向精準化、低碳化方向邁進。
更多鏟雪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鏟雪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