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養殖主要分為池塘養殖、湖泊養殖、水庫養殖、河溝養殖及其他養殖。2019年中國淡水養殖面積為5116.32千公頃,同比增長-0.6%。下面進行淡水養殖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2019-2024年中國淡水養殖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已從溫飽型消費逐漸向健康型、安全型、營養型、休閒型消費發展。淡水產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近年來產量不斷上升。2019年中國淡水產品產量為3197.71萬噸,較2018年增加41.48萬噸。
淡水養殖產品分為天然生產和人工養殖;天然生產淡水產品產量呈下降走勢,僅在2017年出現上升,隨後繼續下降。2019年中國天然生產淡水產品產量為184.12萬噸,較2018年減少12.27萬噸。
隨著淡水養殖的規模不斷擴大,在這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國內淡水養殖戶在進行水產養殖時對於管理沒有概念,在養殖中通常依靠所了解的經驗進行水產養殖,而這也使養殖人員固步自封,對於新的養殖技術及模式缺乏了解及學習的動力,使水產養殖新技術較難推廣,養殖效率難以提高。
我國的特色淡水魚主要包括羅非魚、黃顙魚、鱧、鰻、淡水鱸、鱖、黃鱔、泥鰍、鱘、鮭鱒等,2017年特色淡水魚產量467萬噸,占全部淡水魚產量的18.48%,2018年總產量約為450萬噸,出口總量60.28萬噸,出口總額27.50 億美元。
與大宗淡水魚相比,特色淡水魚具有營養價值高、產品附加值高、品質優良等特點,大部分品種在消費者群體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多居於消費的高端,部分品種也主要面對國際市場。
在特色淡水魚養殖過程中,大部分養殖廠會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將尾水直接排放到外部環境中,未經處理的養殖尾水直接排放到外河,其所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比較常見的是會帶來水體的富營養化,破壞水體生態平衡,給自然水域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特色淡水魚產業在江蘇、浙江、上海、天津、河北、寧夏等全國10 多個省、市地區實施的以規模場自治和連片養殖集中式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以上便是淡水養殖行業產業布局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更多淡水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淡水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