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電地暖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電地暖行業政策分析

2015年我國電地暖行業政策分析

2016-01-04 14:57:2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人們對舒適標準要求的不斷提高,暖氣片、空調等供暖方式已難以滿足市場的有效需求。正值此時,地暖以其舒適、健康、節能、環保、壽命長等獨特優勢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並憑藉其優越的性能成為備受市場青睞的供暖方式,市場需求量顯著增加。

  電地暖系統是將電能直接轉化為熱能。相對於煤炭、天然氣、秸稈、木材等採暖能源,電能是一種最有發展潛力的採暖能源,正隨著以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的興起而蓬勃發展,這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的,是真正的低碳甚至可以說是「零」碳能源。

  電地暖行業政策備受關注,作為構建綠色生態城市的新寵兒,電地暖行業在大環境中穩紮穩打,逐漸為大眾所接受。此外,國家宏觀層面的推動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進一步催生了電地暖在過去一年的不俗表現。2015年我國電地暖行業政策分析詳述如下。

2015年我國電地暖行業政策分析

  政策引導往往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成敗,順勢而為才能大有可為,如為改善當前霧霾迷城的尷尬局面,北京市政府宣布在2015年前實現5環以內電地暖替代當前老城區傳統供暖的布局。在具體實施中電地暖將採用峰谷電價,谷期電價減半,只收0.20元/KWh。值得一提的是,不只北京地區,陝西、新疆等省市也實施了差別電價制度。差別電價制度讓用戶看到了符合心理預期的收費方式。而相比於清潔能源的電能,燃煤、燃油、燃氣採暖存在低空排放問題,造成大氣中碳、氮、硫、氧化物超標,還會帶來粉塵污染。

  在未來可預見的幾年時間裡,用電價格不會出現較大波動,總體還將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而其他能源成本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上漲的趨勢較為明顯。為提高農戶實施電地暖的積極性,減輕電網企業的差價補貼壓力,國家還特別出台了農村電地暖電價補貼政策,當前在北京試點,未來可大範圍推廣。一系列政策在2014年的集體引爆將電地暖的發展推向高潮,相信2015年在延續去年良好發展勢頭的情況下,電地暖行業將取得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更多最新電地暖行業政策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網站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對電地暖行業影響調查分析報告》。

  從國際市場來看,電地暖系統已在歐洲、北美得到了廣泛接受和認可,在已開發國家的普及率非常高。據了解,1926年歐洲開始生產和應用電地暖系統。美國及歐洲1930年開始推廣電地暖,現在有50%以上的家庭採用電地暖。由於電地暖有諸多優點,它被美國政府推薦使用。目前,電地暖使用率在挪威占90%、在日本和韓國占80%、在法國和瑞典占70%、在美國和加拿大占50%。採用這種採暖方式,能量轉化率較高。相比之下,雖然中國起步較晚但是也繼承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加上國家的大力扶持,民眾的接受度也在逐年增加,在過去的一年中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就消費者而言,產品與實際生活的契合度是他們最為關心的。電地暖本身符合大眾心理預期的諸多優點使其在2014年進入了眾多家庭。首先是國家政策方面的扶持使電地暖在價格上優勢明顯。其二,電地暖本身分戶計量、使用壽命長、免維護、免維修等特點為用戶省去諸多不便。電地暖結構內部沒有複雜活動部件,採用全封閉模式,正常使用不會造成損壞,再投入使用後不需要進行其他的保養和維修工作。

  我國政府在《建築節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在2010年以前要基本完成採暖按戶計量收費的工作,電地暖系統恰恰符合了這一發展趨勢。採用電作為採暖的能源,一方面解決了令人頭痛的採暖收費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按用戶需求精確地控制各室室溫。其三,就公眾需求來講,在當前「APEC藍」已經成為特殊現象的今天,公眾迫切希望改善生存環境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情況下,能為改變當前的環境現狀儘自己的一份心力,也是大家能夠接受的。

更多電地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地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