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雙碳政策的推動下,工業矽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工業矽作為有色冶金、化工、新能源、電子等行業的基礎材料,其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屬於典型的高耗能產品。2025年,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要求的不斷提高,工業矽行業在能源利用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與探索,尤其是能源一體化的應用,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以下將從不同方面探討工業矽生產中的能源一體化應用及其效益。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工業矽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在雙碳目標的推進下,新能源在工業矽項目中的應用愈發廣泛。近年來,我國工業矽行業取得了顯著進步,但為了實現高質量持續發展,發展新能源產業成為必然選擇。新能源領域涵蓋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其中風能和光伏是目前工業矽行業主要利用的再生能源類型。據相關數據顯示,到2025年底,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將達到39%左右。內蒙古作為全國風光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其工業矽項目在綠電利用方面表現突出,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綠電發電成本的逐步降低和電網系統的完善,使其成為工業矽行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撐。
以內蒙古某年產10萬噸工業矽項目為例,其配套綠電電廠及輸配電系統的設計建設具有代表性。該項目綠電電廠設計包括300MW風電裝機,發電時數為3420小時;50MW光伏,發電時數為1650小時,配套儲能50MW/200MWh,儲能功率為風電裝機容量的15%,儲能時長為4小時。項目投資建設還包括新能源場站(含220kV升壓站)、儲能設施、新能源220kV外送線路等。投資估算顯示,項目靜態總投資為13.5億元,其中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靜態投資為3000元,靜態總投資9億元;光伏項目單位千瓦靜態投資為2500元,靜態總投資1.25億元;儲能工程投資2.0億元;輸送電工程投資約1.25億元。發電經濟指標方面,裝機容量為350MW,設計發電功率為350MW,電站運轉時間為3400~1650小時(風、光),年發電量約為11.025億kWh,年供電量約為9.9225億kWh。發電效益分析表明,350MW綠電電廠年發電量約11.025億kWh,有效供電約9.9225億kWh,風電項目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所得稅前)為6.50%,風電上網電價為0.1594元/kWh;光伏項目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所得稅前)為6.50%,光伏上網電價為0.2368元/kWh;加權平價綜合上網電價為0.1662元/kWh。隨著技術進步,發電及儲能裝備成本降低,每千瓦時投資有望降至2000元以下,發電成本可低至0.12元/kWh以內。工業矽消納企業使用電價為基礎發電電價加上電網收費及容量電費等,據測算,在內蒙古富風地區建設綠電電廠及消納,按50%以上使用綠電,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綜合電價可控制在0.25元/kWh以內。
工業矽電爐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高溫煙氣,有效利用這些中、低品位的餘熱,將其轉化為電能再用於生產,已成為國內工業節能降耗的有效途徑。低溫餘熱發電相比帶補燃的餘熱發電更具節能和環保優勢。近兩年,國家環保要求和節能減排政策的推動,加上工業矽行業餘熱發電技術的提升,回收高溫煙氣發電成為工業矽冶煉的標準配置,有助於企業降低碳排放及完成雙控指標。以某6×33MVA工業矽礦熱爐項目為例,其餘熱回收利用建設內容包括6台餘熱鍋爐和2套20MW中溫中壓純凝直接空冷式汽輪發電機組。餘熱鍋爐蒸汽參數及可供餘熱發電蒸汽情況顯示,單套餘熱鍋爐額定蒸汽流量為25~28t/h,額定蒸汽溫度為450℃,額定工作壓力為3.82MPa,給水溫度為104℃,入口煙氣溫度為450~650℃(平均550℃),排煙溫度為220±20℃,餘熱利用率為62.2%。汽輪發電機組及輔助設備方面,汽輪機額定功率為60MW,主汽門前進汽壓力為3.43MPa,主汽門前進汽溫度為435℃,額定一級抽汽壓力為1.1MPa,額定一級抽汽溫度為184℃,額定最大一級抽汽量為30t/h;發電機型號為QFW-60-2,額定功率為60MW,額定頻率為50Hz,額定電壓為10.5kV,額定轉速為3000r/min,功率因數為0.8,效率不低於97%,接線方式為Y型,冷卻方式為空冷。餘熱發電系統投資估算及技術經濟指標顯示,工程總投資為16000萬元,單位投資為2667元/kW。裝機容量為60MW,電廠運轉時間為7200小時/年,電廠自用電率約為7.0%,年發電量為28800萬kWh,年供電量為20160萬kWh,工廠日新增用水量為540t,全站勞動定員為23人,其中生產工人20人,管理人員3人。發電效益分析表明,60MW餘熱電廠年發電量約4.8億kWh,有效供電約4.56億kWh,直接發電成本0.12元/kWh以內,系統裝備費用0.02元/kWh,實現碳減排和節能的同時,每年可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此外,工業矽生產餘熱還可為化工企業供蒸汽、城市供暖等,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工業矽市場發展現狀分析提到工業矽企業通過建設集中控制中心,將綠電電廠、餘熱電廠、網電、爐控及生產系統的所有獨立智能化控制系統整合至控制中心,並設計建設能源使用智慧管理平台和系統,實現生產能源一體化智能化控制。以冶煉電爐及生產系統負荷需求變化為中心,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調整綠電、餘熱發電量的最大化使用,降低電廠棄電率,實現網電的高效配合,提高綠電、餘熱發電的使用效率,達到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目的。隨著企業或園區規模的擴大、科技進步以及裝備製造技術的提升,未來有望逐步實現微電網和虛擬電廠的運行。
綜上所述,2025年工業矽行業在能源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新能源的高效利用、綠電電廠及餘熱電廠的建設,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統的應用,工業矽企業不僅實現了節能減排和降本增效的目標,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政策的持續支持,工業矽行業有望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
更多工業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工業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