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水電設備行業競爭分析,為提升國內廠家的製造水平,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依託三峽工程成功實施了大型機組國產化戰略,通過技貿結合、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國內廠家掌握了機組設計、製造的核心技術,從而使我國水電重大裝備製造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現對2015年我國水電設備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東方電機、哈電機不斷自主創新鞏固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以白鶴灘、烏東德等巨型水輪發電機組,敦化、績溪等高水頭抽水蓄能項目集中招標為標誌,水電市場新一輪大戰已經打響。從國內水電設備技術發展來看,未來將以白鶴灘100萬千瓦混流式、大型抽水蓄能、雅魯藏布江梯級開發等領域為重點。隨著「一帶一路」能源領域合作的日益密切,我國水電設備企業迎來了走出去最佳時機,根據世界水電大會的最新消息,我國水電總裝機容量將在2020年達到4.2億千瓦的目標 (含抽水蓄能7000萬千瓦)。
近期,水電市場將迎來一個新高峰
「與國外著名發電設備製造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在核心製造裝備和技術、研發平台和人才、創新能力、系統技術成套和國際化技術支持、服務能力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在抽水蓄能機組成套和系統集成設計差距明顯,這些都是當前及今後需要趕超的目標。」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簡稱「東方電機」)總經理賀建華如是說。
全方位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在三峽工程之前,國內沒有70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我國大型水電設備的設計製造水平比已開發國家落後近30年。為此,三峽左岸電站制定了「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產」方針,引進世界上已有的先進技術和產品以提高國內廠家的設計製造水平,東方電機和哈電機作為分包商參與了三峽左岸機組的製造。
「東方電機自主研製的三峽右岸機組不僅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解決了左岸國外機組存在的電磁振動噪聲和水力穩定性問題,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與突破,結束了跨國公司在大型水電機組及關鍵核心技術的長期壟斷。」賀建華說。
2013-2017年中國水電設備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以三峽右岸水輪發電機組的國產化為標誌,我國巨型水電機組進入了「70萬千瓦級」時代,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相關產業重大裝備的國產化,研究成果已經成功應用到溪洛渡和向家壩水輪發電機組上,實現了產業鏈升級。三峽機組的「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自主創新研發模式,實現了從三峽左岸的「中國製造」向三峽右岸的「中國創造」的轉變。
「哈電機在多年技術積累的基礎上,結合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製造的三峽左岸機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通過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率、高穩定性的新模型轉輪和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全空氣冷水輪發電 機。」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哈電機」)董事長兼總經理邱希亮如是說。
系統集成管理能力亟待提高據了解,在溪洛渡電站安裝的18台77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中,有15台是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機組,分別來自東方電機和哈電機。總裝機640萬千瓦的向家壩電站安裝了8台81.2萬千瓦機組,這是目前世界上已運行水電站中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機組,其中4台由哈電機設計、製造,表明在這一領域國內廠家的研發製造能力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也為下一步自主生產製造更大容量機組奠定了基礎。
水電設備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實際上,從三峽電站單機容量70萬千瓦到向家壩電站的單機容量81.2萬千瓦,不僅僅是機組容量的變化,更是設計技術、材料性能、製造技術、加工工藝、安裝技術以及運行管理水平的飛躍。單機容量越大,對水力性能、結構件剛強度、結構穩定性、材料性能、絕緣性能以及冷卻技術等要求更高,製造加工、安裝調試難度也更大。 「儘管我國水電設備製造企業經過技術引進吸收再創新,包括研發、設計、製造在內的整體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在產品質量穩定性和系統集成管理仍顯薄弱,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科研投入依然低於國際同行業先進企業,部分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欠缺。」邱希亮介紹說,需進一步加大重點領域的關鍵共性問題的投入。敢於創新,提高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的能力。儘快實現機組設計、製造、服務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全面適應國際化競爭的需要。
更多水電設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水電設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