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E全球市場同A一樣,也屬於寡頭壟斷格局,技術難度很大,目前全球產能約12萬噸,CR5高達91%。作為全球市場容量最大的維生素類產品之一,維生素E廣泛應用於飼料、醫藥、食品、化妝品等行業。以下對維生素E行業競爭分析。
維生素E行業競爭分析,2017年維生素E出口量6.87萬噸,占當年我國維生素E總產能的80%以上,但從2010年以來,出口價格持續下滑,近3年維持6.4-7.2美元/kg歷史低位。維生素E行分析指出,爭自去年11月開始,受BASF德國工廠爆炸影響,維生素E國內市場報價和國際出口價格同步上揚,雙雙上漲約一倍,今年1月維生素E出口均價達12.3美元/kg。
我國維生素E出口情況
維生素E市場弱勢運行難改,企業成交冷淡。目前廠家報價仍然以穩定為主,但隨著後期廠家維E裝置的高位運行,同時隨著新產能的投入,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廠家將逐漸下調報價,預計二季度維E市場將延續弱勢運行。現從三大進口方向來分析維生素E行業競爭。
維生素E行業競爭分析,主環(三甲基氫醌)的合成,傳統工藝都是用間甲酚做過來的,而這個產品(包括下一步產品:三甲酚)到目前仍然在大量進口,主要來自:美國Merisol公司、德國巴斯夫公司、日本三菱等。維生素E行業競爭分析,國內新老企業,也一直都在嘗試改變或突破這一制約,比如新和成在逐漸改用「異佛爾酮」路線,對三甲酚的進口依賴逐漸減少;而更值得關注的是:能特公司採用價格便宜並來源充足的「對二甲苯」來代替間甲酚。根據健康網近年來間甲酚和三甲酚的統計來看,進口價格在逐年下降。
側鏈(異植物醇)的合成,有好幾個路線,其中以丙酮與乙炔(芳樟醇路線)工藝是較為經典的,但該路線生產過程安全風險較大。國內對該側鏈的突破比較早,改進也比較多,近年來浙江醫藥和新和成都採用更經濟安全的異戊醛為起始原料生產異植物醇。維生素E行業競爭分析,能特公司再次另闢蹊徑,採用進口「法尼烯」來合成異植物醇;據該公司報導,維生素E行業競爭分析,採用法尼烯工藝可「通過一次大循環連接上C5,而得到異植物醇」,而傳統工藝則是「通過三次大循環,每次接一個C5」,由此可見新工藝在成本上的優勢。而「法尼烯」是能特公司與美國Amyris公司簽署的法尼烯產品在維生素E領域的獨家使用權。
維生素E行業競爭從目前的消息來看,能特公司在VE主環和側鏈上工藝上另闢蹊徑,並於2016年獲得了「法尼烯」的全球獨家使用權後,其規劃的2萬噸VE項目,從理論上已經具備很大競爭優勢,甚至在主環方面:「不僅打破了BASF對三甲基氫醌等的壟斷,而且有獨霸三甲基氫醌的能力」。
維生素E行業競爭分析,目前全球維生素E的年產量約為8萬噸,其中四大廠商控制了全球維生素E供給的80%以上,分別是國外的帝斯曼、巴斯夫,國內的新和成、浙江醫藥。雖然行業整體供大於求,但寡頭廠商仍保持著較高的利潤率。
更多維生素E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維生素E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