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污泥處理一直以來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市政污水處理廠每天生產DS為20%的污泥有7萬噸之多,但真正得到合理處置的不足15%。至於毒性更強,危害更大的工業污泥,則每天的產出量要超過16萬噸,處理率怕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且從市政污泥窺豹一斑。從開始,污泥問題得到的重視的確上升到了一定高度,但這種重視主要停留在批判現狀的層面,缺乏建設性,所以困境始終未能得到改善。事實上,污泥問題的危害性和解決問題的緊迫性已經是毋庸辯駁的事實,污泥處理投資,增率為12.5%。這樣的投入對於規劃本身來說是非常可喜的進步,不過對於單運行成本就動輒數百元每噸的污泥處理來說,卻是僧多粥少。下面對我國污泥處理行業競爭形勢進行分析:
污泥處理產業包括:設備供應商、工程建築商、運營商。污泥處理專用設備主要包括脫水、干化設備、厭氧消化設備,例如壓濾機、烘乾機、厭氧消化系統等,工程建築商負責污泥處置工程建築,運營商負責污泥處置。現在,市政污泥處置一般採取BOT或BOO模式。
2010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72%,但是污泥的無害化處理率低於25%,主要傳統的填埋為主。2012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水量為462.70億噸,按照0.05%-0.08%含泥量測算,污泥產量在2300-3700萬噸之間(污泥的含水率80%),相對2011年增加8.13%。由於污泥是污水處理的最終產物,污染物集中度高,成分比較複雜,而且脫水難度大(細胞水含量高),簡單的物理處理難以降低污泥的細胞含水率。而且,我國市政污水處理廠也處理部分工業污水,導致污泥的重金屬含量較高,處理很棘手。因此,相對於污水處理的快速發展,我國污泥處置才剛剛起步。關於污泥處置技術規範,環保部2009年才發布試行方案《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建城[2009]23號2009-02-18),推廣時間比較短。
分析我國污泥處理行業競爭形勢,當前還比較分散,企業的處置規模還比較小,專業從事污泥處置的企業數量較少,截至2013年11月,最大的企業是無錫國聯環保,處置規模在1100噸/日左右,約占總污泥量的1%,處理方式主要是干化焚燒。因此,在污泥市場爆發過程中,將迎來一次跑馬圈地的運動,技術儲備多、資本實力強、示範項目好的企業將有機會奪得大量的項目。
更多污泥處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污泥處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