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雙碳」目標已成為全球各國的重要戰略決策。印染行業作為紡織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其綠色發展對於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2025年,印染行業在技術路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持續發力,為行業的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在法治化路徑方面,印染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法律法規不完善、產業激勵政策不足、協調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本文聚焦印染行業綠色發展的法治化路徑,探討如何通過法治手段推動印染行業的綠色轉型。
(一)碳排放現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印染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印染行業是紡織產業鏈中碳排放量較高的環節之一。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約為2.3億噸,其中印染行業的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量的2%,占全國工業碳排放量的2.8%。印染過程中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如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甲烷等溫室氣體,以及廢水、廢氣和固廢等污染物。這些排放物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還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對於一些小微企業來說,由於技術水平有限、環保意識淡薄,碳排放問題更加突出。因此,降低碳排放量,實現低碳生產是印染行業綠色發展的首要任務。
(二)綠色發展成效
印染市場發展分析提到近年來,印染行業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企業積極研發節能減排技術,通過創新綠色低碳技術、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等手段,多維度提升「含綠量」。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政府加強了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通過一系列環保政策和標準,對印染企業的碳排放行為進行規範和約束。同時,政府還加大了對印染行業的環保投入,支持企業開展環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例如,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綠色染整研發生產基地,形成了紡織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這些措施有力推動了印染行業的綠色發展進程。
(一)法律法規完善需求
面對印染行業綠色發展需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至關重要。儘管我國已經出台了一系列環保法規和標準,但針對印染行業的具體規定還不夠完善。例如,《印染行業准入條件(2010年修訂版)》和《印染行業規範條件(2023版)》是現階段印染行業所遵循的主要規章制度,但其法律位階僅為部門規章,效力層級較低,印染企業違法成本低,導致部分印染企業成為「罰單王」。因此,需要加強對印染行業環保法規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明確印染企業的環保責任和義務,確保印染行業的綠色發展有法可依。同時,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環保稅種和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採用環保技術和設備,降低碳排放量。此外,相關配套措施和制度也需儘快落實,如對環保表現突出的印染企業進行表彰和獎勵,加強環保法規的宣傳和培訓,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
(二)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激勵政策需求
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是推動印染行業綠色發展的關鍵。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印染行業對降碳減污協同增效技術的需求更為迫切。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印染企業開展環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例如,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通過落實專項財政獎補資金,保障「長三角現代紡織(綠色印染)產業鏈」試點工作順利開展。此外,政府還可通過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方式,降低印染企業的創新成本,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加強產學研合作也是推動印染行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通過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快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進程。
(三)法律規制與行業發展協調性需求
法律規制與行業發展的協調性是實現印染行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已經出台了一系列針對印染行業的環保法規和標準,但部分法規還存在不足之處,缺乏高位階制度規範印染行業。因此,需要加強對印染行業法規的研究和修訂工作,確保法規能夠真正起到規範和約束企業行為的作用。同時,需要建立政策銜接和協調機制,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形成合力。此外,強化行業自律和標準化建設也是實現法律規制與行業發展協調的重要手段,需要通過推動印染行業協會等組織加強自律管理,制定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範,引導企業遵守環保法規和標準。
(一)深入調研與科學規劃
印染行業工藝複雜,生產及管理控制要素多,每一個環節的關鍵技術都能有力推動行業低碳發展。因此,制定和完善印染行業環保法規體系不能盲目借鑑其他行業立法模式,而應進行全面深入的調研工作。調研應涵蓋印染企業的生產流程、污染排放情況、治理設施的運行效果以及周邊環境的實際影響。通過實地走訪、數據分析等方式,收集詳盡的一手資料,為法規的制定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同時,還應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既要考慮印染行業的發展需求,又要確保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確保法規體系既具有前瞻性,又具備可操作性。
(二)制定和完善法規內容
制定印染行業環保法規體系時,應有鮮明的目標與原則,以確保法規的有效性。法規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損害擔責和公眾參與等基本原則,同時根據印染行業的特殊性加以補充。完善法規內容是法規制定工作的核心。現階段由於暫無涉及印染行業的單行法,對行業的准入與規制主要憑藉《印染行業准入條件(2010年修訂版)》以及《印染行業規範條件(2023版)》,難免出現行業准入門檻低、行業監管機制不統一等問題。因此,應進一步完善法規內容,明確印染企業應承擔的環保責任和義務,包括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治理措施、監測要求等。排放標準應細化到具體污染物種類和濃度限值,確保企業排放的污染物符合環保要求。在治理措施方面,法規應規定印染企業應採取的治理技術和設備要求,如污水處理設備、廢氣淨化設備等。同時,還應明確違規排放的處罰措施,包括罰款、停產整頓、吊銷許可證等,對印染企業形成有效的震懾。
(三)以法治推動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
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法治化進程是印染行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制定和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打擊侵權行為,保障企業的創新成果。印染行業綠色轉型的潛力巨大,其中必然有大量的創新成果湧現出來,因此應建立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對在環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企業給予專利保護和技術支持,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也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通過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包括資金補助、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為產學研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四)平衡地區與行業差異
在制定印染行業環保法規體系時,必須充分考慮地區和行業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印染企業的規模和類型等因素都會對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產生影響。在地區差異方面,法規應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允許地方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實施細則和標準。同時,國家層面也應加強對地方性法規的指導和監督,確保各地法規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在行業差異方面,法規應針對不同印染企業的特點和環境影響程度制定有針對性的環保要求。對於規模較大、污染較重的企業,應實行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和治理措施;而對於規模較小、污染較輕的企業,則可適當放寬要求,但也要確保其符合基本的環保標準。
(五)加強法規執行與監督
加強印染行業環保法規的執行與監督是確保法規有效性的關鍵環節。通過建立健全印染行業環保執法機制,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執法能力,加強執法力度。同時,還應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對違規排放、偷排偷放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此外,還需定期對印染行業環保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和考核,了解法規的執行效果和問題所在。對於執行不力的情況,應及時進行整改和問責;對於執行效果較好的情況,則應及時總結經驗並推廣。同時,應藉助公眾的力量,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保工作,建立環境違法舉報獎勵制度,激發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熱情。
四、總結
印染行業作為紡織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其綠色發展對於推動整個紡織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雙碳」背景下,印染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和挑戰。通過加強環保法規的遵守、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以及法律規制與行業發展的協調法治化等措施,印染行業可以實現綠色發展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解決資源環境約束問題,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未來,印染行業應繼續深化法治化路徑,推動綠色轉型,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更多印染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印染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