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1日,共有96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6年半年報。據統計,96家零部件上市公司總營業收入為2556.6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9.8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一改2015年上半年大幅下滑四成的態勢,同比增長13.14%,至153.88億元。從營業收入看,排名前三的零部件公司營業收入均超過百億元規模。
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在汽車行業形勢平穩和零部件上市公司的不懈努力下,零部件公司總體業績回暖,且呈增長態勢,但淨利潤率仍維持在6%的水平,整體盈利能力無明顯提升。
64%的零部件公司營收和淨利潤雙增長
數據顯示,96家零部件公司中有76家營業收入實現增長,占統計數量的79%,這一比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兩成,營業收入增長超過20%的公司共31家,其中,奧特佳營業收入增長幅度最大,為252.95%,這一增長主要是由併購空調國際帶來的。有64%的零部件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實現雙增長。
淨利潤方面,共有61家零部件公司實現增長,占統計數量的64%,共37家零部件公司淨利潤增長超過20%;其中,曙光股份、玲瓏輪胎、方正電機、猛獅科技、江特電機、鴻特精密的淨利潤增幅超過百分之百。曙光股份淨利潤增幅高達3175.89%,產品結構調整見成效,主要受益於新能源汽車政策持續利好和市場增長,其新能源電池和純電動驅動車橋等產品銷售大幅增加。
從營業收入看,排名前三的零部件公司營業收入均超過百億規模。華域汽車、濰柴動力分別以613.40億元和422.87億元的營業收入穩居前兩位,華誼集團(變更名,曾為「雙錢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達198.69億元,上升至第三位。
三大動因促業績提升
業內人士分析,三大動因促使業績提升。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銷穩定增長,乘用車產銷增速高於汽車總體,商用車市場有明顯起色,與之相關的發動機及零部件企業業績回升較快。「今年以來,汽車行業整體形勢較好,零部件企業有比較好的表現是正常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宋紫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除相對穩定有利的市場環境外,記者在整理半年報時發現,零部件公司業績的回暖與其自身積極主動的抓機遇、調結構、謀轉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歸納起來,上半年零部件公司業績提升的動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在行業增速放緩、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形下,零部件公司紛紛通過內部調整,實行精益化管理,提效降本;
二是充分利用上市公司這一融資平台,通過募投新項目、新建子公司或合資公司、兼併收購等方式,整合各種資源,協同發展;
三是緊抓住政策和市場新的盈利點進行產業鏈拓展,包括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技術等方向。
挖掘內部潛力、促進業績提升是近兩年零部件上市公司轉型升級的主基調之一。目前,這種調整的成效逐漸顯現出來。雲內動力在「全價值鏈體系增值的精益管理」理念下進行了提高小時生產效率、加強發動機零部件標準化設計、優化生產業務流程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行業地位顯著提升;西儀股份堅持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工作方針持續開展結構調整工作,連杆系列產品同比增長3.55%。
除相對穩定有利的市場環境外,零部件公司業績的回暖與其自身積極主動地抓機遇、調結構、謀轉型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緊抓政策和市場新的盈利點進行產業鏈拓展,包括向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技術等方向延伸,也為業績提升作出貢獻。
均勝電子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9.51億元,淨利潤2.45億元,這主要得益於其卓有成效的併購項目,上半年完成了對KSS和TS汽車信息板塊業務的收購使營業收入同比約增14.86億元,其之前收購的德國普瑞也帶來營收的高速增長。
奧特佳在完成對南京奧特佳和空調國際集團100%股權收購後,正式成為以汽車空調壓縮機和汽車空調系統為主營業務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奧特佳銷售新能源汽車電動壓縮機6.6萬台,同比增長104.42%,銷售收入增長25.76%,至13.75億元。
少部分公司業績表現不佳
雖然,今年上半年大部分汽車零部件公司業績回暖,但仍有近兩成零部件公司營業收入下滑,業績表現不是很好。從統計數據看,這些公司業務分布比較散,產品主要以鑄造類汽車零部件為主。
數據顯示,斯太爾上半年業績下滑嚴重,營業收入降幅為66.81%,淨利潤為負。其半年報顯示,斯太爾業績嚴重下滑主要受剝離湖北車橋和荊州車橋業務影響;2016年斯太爾加強了高性能柴油機的市場開拓力度,並在上半年取得突破性進展,但目前尚未在業績上體現出來。
上半年,黔輪胎A業績表現最差,處於嚴重虧損狀態。當前,輪胎行業的國內外市場情況十分不利,美國雙反、原材料價格反彈、行業產能過剩等不利因素對輪胎企業的生存發展造成威脅,對黔輪胎來說,雖然產量有所增長,銷售收入同比卻下滑5.31%;出口量同比增長4.02%,出口交貨值同比卻下滑11.52%。
宋紫峰表示,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很多,但多數規模很小,只是服務於區域市場或配套企業。國際上有些零部件企業巨頭,對下游的掌控力非常大;而國內很多小企業只能依附於車企,沒有什麼談判力度。因此,未來需要培育領軍企業,把整個行業帶動起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未來汽車零部件行業要迎頭趕上,也要重視國際化布局。更多相關行業分析請查閱《2016-2021年中國汽車及零部件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更多汽車零部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零部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