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全場景無縫覆蓋的超充網絡,推進乘用車和商用車全面電動化,華為數字能源公司總裁侯金龍在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建議,各級政府應加快進行「超充一張網」規劃,統籌土地和電力保障,提升資源利用率。構建交能融合型大功率充電基礎設施,高速服務區車位100%覆蓋大功率充電。打造「公路沿線交能融合型超充綠廊,適度超前布局兆瓦超充網絡」,推動重卡全面電動化,實現物流行業大規模降本減碳。他介紹,2025年華為將有30多款4C超充合作重卡車型發布。據其測算,從山東臨沂到青島的線路上,每公里能源費用降低50%,「這是非常革命性的,現在很多夥伴都在等著買這個車」。(睿見)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碳纖維複合材料需求會隨著飛行汽車的規模而擴大,每一台飛行汽車大概用到300公斤的碳纖維複合材料,「若小鵬匯天在2026年實現量產,我們將成為全球使用碳纖維最大的汽車工廠。」此外,何小鵬認為,在未來10~20年的時間,全球飛行汽車銷售量將是今天汽車規模的3%~5%,「從銷售收入來看,飛行汽車有望達到汽車20%的商業規模,在未來的20年(飛行汽車)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在今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表示,無人駕駛將是未來五年最大具身智能應用,將是第一個通過「新圖靈測試」的具身智能;大模型/生成式AI加速L4泛化能力,解決安全和智能方面如數據不足、長尾問題和缺乏常識等問題;多模態加雲端大模型和車端實時精確模型,將實施更好的決策;無人駕駛將以單車智駕為主,車路雲協同發展將成為其補充,提供安全冗餘和智慧交通。張亞勤判斷,無人駕駛的「ChatGPT時刻」將在2025年到來,10%新車在2030年就會有L4自動駕駛的能力,屆時將迎來「DeepSeek時刻」。
今天(29號),交通運輸部發布前兩個月的交通運輸行業主要統計指標,多項主要指標數據顯示前兩個月我國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態勢良好。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營業性貨運量80.27億噸,同比增長4.8%。其中公路貨運量同比增長5.7%,水路貨運量同比增長3.9%。港口生產方面,前2個月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26.74億噸,同比增長2.3%,港口貨櫃吞吐量5354萬標箱,同比增長8.2%。此外,前兩個月,我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122.94億人次,同比增長4.9%。(央視新聞)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以電動化為核心驅動力的產業生態加速重塑。在中國市場,電動汽車不僅是技術創新的核心領域,更成為跨國車企與中國本土企業深度博弈的關鍵戰場。如何在合作與競爭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已成為行業參與者共同關注的戰略課題。一、汽車產業發展模式從產品貿易走向生態共建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崛起推動了汽車產業商業模式的持續進化:早期以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模式逐步演變為生產本土化,進而發展為合資合作,最終邁向多方協作的產業生態體系。這種演變不僅重塑了產業鏈分工格局,也為跨國企業提供了參與全球競爭的新路徑。數據顯示,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國車企通過整合上下遊資源、強化技術協同,正在形成更具韌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總標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在2025年迎來關鍵轉折點,行業聚焦車路雲一體化發展路徑與技術突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於3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圍繞"夯實電動化、推進智能化、實現高質量發展"主題展開深入探討。會議指出,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車路雲協同已從概念驗證走向規模化探索階段,但產業仍面臨技術標準統一、商業模式創新等核心挑戰。行業專家在會上強調,構建"群智協同"生態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突破口。一、突破單車智能邊界構建深度協同新範式當前車路雲一體化發展已形成"單車智能+路側感知+雲端調度"的初級模式,但產業界普遍認為這一階段存在明顯局限。專家指出,要實現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服務,必須推動智駕系統與路側設施在路徑決策層面深度融合,同時賦予雲端模型訓練和實時更新能力。這種轉變不僅需要突破技術瓶頸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在交通領域持續推動低碳發展進程,乘用車市場已完成從政策驅動向市場化發展的跨越,而以貨車為主的商用車電動化進程卻明顯滯後。權威數據顯示,當前貨車電動化正處於技術突破與商業模式探索的初期階段,亟需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激發實現跨越式發展。一、差異化轉型特徵凸顯:乘用車市場化與貨車政策依賴並存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貨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交通行業碳排放總量已進入平台期,乘用車領域因消費者接受度提升及產品競爭力增強,電動化滲透率持續攀升。相比之下,貨車作為物流運輸主力,在續航里程、充換電設施配套以及運營成本等方面仍存在顯著短板。數據顯示,重卡等大型商用車輛的電動化率不足3%,其碳排放強度是乘用車的數十倍,成為制約交通領域深度脫碳的關鍵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