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以電動化為核心驅動力的產業生態加速重塑。在中國市場,電動汽車不僅是技術創新的核心領域,更成為跨國車企與中國本土企業深度博弈的關鍵戰場。如何在合作與競爭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已成為行業參與者共同關注的戰略課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崛起推動了汽車產業商業模式的持續進化:早期以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模式逐步演變為生產本土化,進而發展為合資合作,最終邁向多方協作的產業生態體系。這種演變不僅重塑了產業鏈分工格局,也為跨國企業提供了參與全球競爭的新路徑。數據顯示,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國車企通過整合上下遊資源、強化技術協同,正在形成更具韌性的產業生態系統。
面對快速疊代的市場需求和技術趨勢,跨國企業在華發展亟需突破傳統思維框架。首要任務在於重新評估並定位中國市場角色——從單純的生產基地轉向技術研發與市場創新的戰略支點。這意味著要摒棄「單向輸出」模式,轉而建立與中國本土化進程相匹配的決策機制和資源配置策略。例如,在新能源技術路線選擇、智能網聯功能開發等領域,必須充分考慮中國市場的獨特需求特徵。
提升創新速度與市場反應效率成為跨國企業參與競爭的核心競爭力。過去依賴總部主導的研發周期長、本土適配度低的固有模式已難以適應中國市場節奏。文章指出,跨國車企需建立更靈活的本地化研發體系,將中國消費者偏好、政策導向等要素深度融入產品開發全流程。同時要優化跨部門協作機制,縮短從市場洞察到落地執行的時間差,從而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
在電池技術、智能駕駛系統等關鍵領域,跨國企業需要通過戰略合作彌補自身短板。這既包括與本土供應鏈企業的深度綁定,也涉及與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初創企業在軟體定義汽車領域的協同創新。實踐表明,那些主動融入中國產業生態的外資車企,在產品疊代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上已展現出顯著優勢。
總結:
中國汽車市場正成為全球電動汽車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跨國企業若想在此立足,必須完成從戰略定位到運營機制的全方位轉型。通過構建本土化創新體系、強化與中國夥伴的戰略協同,並在產業生態共建中發揮自身技術積累與全球化經驗的優勢,跨國車企有望在中國市場開闢新增長空間。這一過程不僅將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也將推動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向更高水平發展邁進。
更多電動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動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隨著韓國17個月來首次重啟賣空活動,Ecopro和Ecopro BM等韓國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股重挫,領跌指數。Ecopro一度下跌9.3%,至2023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其附屬公司Ecopro BM一度下跌6.8%,至2023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高盛分析師表示這兩隻股票在禁令實施前的空頭倉位最為密集。在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的其他股票中,Posco Future M一度下跌7.2%,至2022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Ecopro Materials一度下跌9.5%至2023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兩隻股票都是藍籌股Kospi 200指數中跌幅最大的股票之一。韓國基準Kospi指數一度下跌2.8%,至2月4日以來最低。
跨國企業不僅將中國視為創新試驗場,更期待攜手中國企業開拓全球市場。在《對話》現場,蒂森克虜伯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米格爾·洛佩茲透露,目前正在與中國新能源車企進行合作:「我認為中國目前是電動汽車領域最先進的國家。我們也在積極把握近年來本土新能源車企快速崛起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機遇。我們為他們提供減振器和轉向系統零部件,並已做好準備,與他們攜手拓展全球市場。未來,中國車企將在海外建立更多本地化生產基地,而我們也將與他們同行。」 (央視財經)
花旗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在電動汽車市場上,小米集團(01810.HK)的電動汽車業務第四季度可能保持在正軌上,毛利率約為20%,訂單積壓量也很可觀。投資者希望看到這一細分市場的盈利進展,以及新車型的計劃。智慧型手機方面,小米第四季度可能再度超越市場預期,這要歸功於有利的智慧型手機組合和政府以舊換新補貼。投資者將密切關注該公司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收入和毛利率,因為它是主要的收入驅動力。物聯網方面,在政府補貼計劃的幫助下,小米第四季度的物聯網部門(包括空氣淨化器、電動滑板車、智能電視等產品)可能創造了296億元人民幣的營收。
周三,德國機械和汽車零部件製造商舍弗勒(Schaeffler)對2025年給出了前景暗淡的展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舍弗勒預計其電動汽車業務部門2025年的運營(息稅前)利潤率將為負,在-14%至-17%之間,這反映出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面臨嚴峻挑戰。舍弗勒執行長Klaus Rosenfel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當然,2025年仍將充滿不確定性。我們持謹慎樂觀的展望也反映了這一點。」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