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室內熱濕環境舒適度要求的不斷攀升,加濕器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然而,現有關於加濕器的研究在濕度場環境特徵探究以及實際場景實測方面存在不足,相關國家標準對加濕器與人體舒適度緊密相關的關鍵指標研究也有待完善。在此背景下,對典型加濕器在實際建築環境中的加濕特性展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25-2030年中國加濕器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為精準獲取典型加濕器在實際建築環境中的加濕特性,研究精心設計了兩組現場加濕實驗。2023年12月,在廣州華南農業大學高校宿舍內開展加濕效率現場實驗。實驗平台選取宿舍5層3間同規格、南北朝向的宿舍,確保實驗環境的一致性,以便對比分析加濕器的整體加濕效果與有效加濕高度。以加濕器為原點,沿進深方向每隔 0.5m 等距布置 4 組測點,每組測點在0.1m、0.6m、1.1m、1.7m 和2.2m 這5個高度處布置溫濕度測試儀,這些高度對應人體不同坐姿和站姿狀態下的關鍵位置。同時,實驗選用的 3 種典型加濕設備,其場地布置和設備參數均滿足相關測試要求。
2024年3月,在西安典型住宅的臥室內進行均勻性對比現場實驗。實驗住宅位於15層,南北朝向,藉助60個溫濕度監測設備對全屋環境參數進行監測,旨在明晰加濕器在臥室空間內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規律,進而分析其均勻性。此外,採用不均勻係數指標 k 對室內空氣濕度的空間均勻性進行定量評價,通過特定公式計算得出該指標,以衡量濕度分布的均勻程度。
超聲加濕器利用換能器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通過高頻超聲波振動使水霧化,再由風機吹散霧氣,並藉助濕度控制器智能調控濕度。蒸發加濕器則依靠加濕網吸附水分,風機加速加濕網表面水分蒸發,促使干空氣進入加濕器腔體,經過加濕網時將水汽帶出。熱霧加濕器先把水加熱至沸點,將蒸汽冷卻至 60℃形成溫霧,然後釋放到房間中,以此提升房間的相對濕度。這三種不同的工作原理,使得它們在實際場景中的加濕效果存在顯著差異。
在整體加濕效率方面,熱霧加濕器和超聲加濕器的整體加濕效率基本持平。開啟加濕器 7h 後,室內相對濕度增加約 15%。在開啟的前 1h 內,超聲加濕器整體加濕效率更高,1h 後熱霧加濕器的加濕能力更強;而蒸發加濕器在加濕 1h 後加濕速度明顯放緩,開啟 7h 後室內相對濕度僅增加約 5%。從單位功率角度來看,蒸發加濕器表現突出,其額定功率增濕量約為 10.0%・W,超聲加濕器居中,額定功率增濕量約為 3.0%・W,熱霧加濕器的增濕量最低,額定功率增濕量不足 0.2%・W。由此可見,以單位功率下的加濕量來衡量不同類型加濕器的加濕效果,更能從節能角度客觀地反映其性能差異。
有效加濕高度是評估加濕器加濕效果的關鍵指標。超聲加濕器的有效加濕高度為 0.10m,隨著垂直方向高度的增加,其加濕效果逐漸減弱,長時間開啟易在加濕器附近水平面形成積水,因此需進一步減小其水霧顆粒度,當水霧懸浮在 1.00 - 2.00m 時,加濕效果更佳。熱霧加濕器的有效加濕高度為 2.65m,其加濕效果隨垂直方向高度增加而增強,但需注意防止天花板附近聚集大量熱濕空氣,以免破壞圍護結構表層或引發霉變。蒸發加濕器的有效加濕高度在 1.10 - 1.70m 之間,該高度對應人的坐姿口鼻和站立高度,水霧粒徑適中,不易形成積水或濕化圍護結構,不過其實測中的加濕效率有待提升。
在0.10 - 1.70m高度範圍內,3種加濕器的不均勻係數 kt 均表現良好,水平方向均勻度 kt 值大多小於 0.1,意味著水平方向上相對濕度值不超過 10%。由於人體對相對濕度變化的敏感度較低,所以在人們活動範圍內,水平方向均勻度基本可滿足需求。但需關注的是,在 2.65m 高度處,熱霧加濕器的不均勻係數 kr 接近 0.2,表明在接近天花板的部位存在局部濕熱空氣集中的情況,長時間使用可能會導致圍護結構表面受損或滋生黴菌。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通過兩組現場實驗,深入探究了超聲加濕器、蒸發加濕器和熱霧加濕器在實際場景中的有效加濕高度、加濕效率和濕度場均勻性。研究發現,不同加濕器在各方面表現各有優劣,單位功率下蒸發加濕器加濕效率最高,不同加濕器具有不同的有效加濕高度,且在水平方向上,多數情況下能滿足人體活動範圍內的均勻度需求。這些研究結果不僅為加濕器的優化設計提供了明確方向,也為進一步完善加濕器能效評級標準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對推動加濕器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更多加濕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加濕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