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註:此標題包含"2025年"及核心主題,符合數據驅動表述)
我國在推進「雙碳」戰略進程中,2023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年度成交量達2.4億噸,累計成交額突破90億元。近期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為碳投資領域注入新動能,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速完善,正推動形成以"碳"為核心的綠色經濟新格局。
根據中辦、國辦最新印發的《關於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的意見》,到2027年我國將基本建成完善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覆蓋範圍持續擴大。當前全國碳市場已納入發電行業超2300家重點排放單位,試點地區擴展至北京、天津等8個省市。文件明確要求穩步增加鋼鐵、建材等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並探索引入金融機構和產品開發機制,預計到2025年交易規模有望突破千億量級。
在用水權領域,黃河流域跨省區交易試點已覆蓋寧夏等7省份,累計完成水量交易超1.8億立方米;排污權市場方面,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交易平台實現28個省份互通互聯,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年交易額達35億元。文件特別強調加強用能權與碳排放權制度銜接,要求各試點地區根據全國碳市場發展進度有序退出地方性用能權交易體系。
為保障交易公平性和政策效力,我國正加快構建統一的資源環境核算標準體系。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已完成省級層面全覆蓋,重點排放單位監測計劃執行率提升至98%。文件明確要求建立"雙隨機、一公開"核查機制,並將碳數據質量納入地方生態環境考核指標,為投資主體提供可信的市場環境。
在保持現有試點活力基礎上,政策著力推進要素市場縱向整合:
通過完善綠證與全國碳市場的銜接機制,2024年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縮減至18%,帶動社會資本向低碳領域傾斜。文件鼓勵開發碳期貨、碳質押等衍生工具,預計到2027年我國碳金融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關鍵資金保障。
總結:
當前我國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構建了覆蓋碳排放權、用水權等四大領域的交易網絡,初步形成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資源配置模式。2025年作為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在數據治理能力提升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雙重驅動下,預計未來三年將釋放超過萬億級綠色投資空間。這一進程不僅為實現碳達峰目標提供制度保障,更通過市場化機制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更多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