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無人機配送、空中遊覽等應用場景加速落地,低空經濟已成為保險業新興戰略方向。截至2025年7月,全國已有超過30%的財產保險公司布局相關業務,形成覆蓋製造、運營、服務全鏈條的風險保障體系。本文聚焦當前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結合市場預測數據展開分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保險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在低空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保險機構正通過產品創新完善產業風險管理機制。蘇州東吳財產保險公司聯合再保公司推出的"安翼計劃",針對試飛場地運營管理中的信號干擾、操作失誤等特殊場景設計專屬條款,實現飛行數據、天氣監測與人工智慧算法的深度整合。該方案不僅覆蓋場地方責任風險,更通過動態監測系統實現智慧化防控,標誌著我國低空經濟保險服務邁入專業化新階段。
當前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環節。在運營維護領域,已有機構推出涵蓋第三者責任險、貨物運輸險等綜合解決方案;而在載人飛行器應用方向,多家公司正探索開發乘客意外險與設備責任險組合產品。據行業預測顯示,2035年我國低空經濟相關保險市場規模將達80-100億元,其中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興場景將成為重要增長極。
面對歷史數據不足帶來的精準定價難題,保險公司正通過建立跨行業合作機制破解困局。部分機構已接入低空飛行監管平台獲取實時運營數據,結合機器學習模型優化風險評估算法。這種"保險+科技+產業"的協作模式,不僅提升了承保端的風險識別能力,也為開發差異化產品提供了技術支撐。
金融監管部門持續釋放支持信號,《財險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將低空經濟納入創新研究重點領域。多地通過專項政策鼓勵保險機構拓展保障場景,在深圳等地已形成"政府補貼+商業保險"的協同保障機制。隨著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完善,預計到2030年行業標準化建設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總結來看,低空經濟與保險業的深度融合正重塑風險管理格局。從蘇州示範項目的先行探索,到全國範圍內創新產品的加速落地,我國在該領域已形成政策支持、產品創新、技術應用協同推進的良好態勢。未來隨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和技術疊代升級,保險機構需進一步強化數據積累和跨界合作能力,在護航低空經濟發展的同時開闢新的業務增長空間。
更多保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保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