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我國電子行業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持續占據主導地位。政策紅利、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三重驅動下,深市電子上市公司交出亮眼答卷:66家披露業績預告的企業預計實現淨利潤合計146.86億元至169.30億元,其中過半數企業預喜。頭部企業在半導體顯示、AI端側產品等領域加速突破,推動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縱深發展,為全球電子產業鏈重構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電子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我國電子產業在數字經濟和新基建政策加持下持續領跑。數據顯示,在66家發布業績預告的深市電子企業中,36家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或扭虧,占比54.55%。其中13家企業預計增幅超100%,如惠州碩貝德以1028.49%的增幅居首;光華科技、中晶科技分別實現440.26%和184.47%的增長。龍頭企業表現尤為突出,立訊精密預計淨利潤達67.45億元(上限),TCL科技與滬士電子緊隨其後,分別以20.00億元、17.50億元的盈利規模占據行業前列。
半導體顯示領域,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升級鞏固優勢。例如某公司完成對廣州LGD液晶工廠和深圳華星半導體股權收購後,其子公司在新型顯示技術研發上持續加碼,在印刷顯示、柔性屏等細分市場形成壁壘,上半年半導體顯示業務淨利潤同比增長超70%。
AI硬體製造成為另一增長極。鵬鼎控股依託ONE AVARY平台布局「雲管端」全鏈條,AI端側產品如智慧型手機、可穿戴設備需求激增,推動其預計實現12-12.6億元淨利潤;某精密智造企業通過優化供應鏈與研發投入,AI終端硬體訂單量顯著提升,上半年淨利潤預計達9-11.4億元。數據顯示,AI相關電子產品的全球市場需求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超30%,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海外市場滲透加速:頭部企業通過建立供應商聯盟和全球化產能布局對沖供應鏈風險。例如某公司同步推進歐美及東南亞生產基地建設,上半年海外營收占比提升至45%;另一企業在光模塊與交換機領域深化國際客戶合作,訂單量環比增長20%以上。
新興場景需求爆發:工業電子、汽車電子、新能源配套等領域的增量市場持續釋放。據行業調研,2025年上半年,車載顯示屏出貨量同比增長42%,光伏逆變器關鍵電子部件需求增長38%,推動相關企業如某功率半導體廠商淨利潤同比翻倍。
技術攻堅與供應鏈韌性成為核心競爭力。例如某顯示面板龍頭在Micro LED領域突破量產瓶頸,帶動綜合良率提升15%;某電子製造企業通過AI算法優化產線效率,單位成本下降8%,稼動率超90%。此外,產業鏈協同效應顯著:上游材料國產化率從2024年的67%提升至當前的73%,關鍵設備自主率達55%,有效緩解「卡脖子」風險。
結論與展望
2025年上半年數據印證了我國電子行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持續攀升。政策紅利轉化為實體增長動能,技術創新加速應用場景落地,產業鏈協同強化抗風險能力。下半年,在AI、新能源等戰略領域需求持續擴張的背景下,頭部企業有望通過技術疊代和全球化布局進一步鞏固優勢。預計至2025年底,深市電子行業淨利潤規模將突破380億元,半導體顯示與智能硬體賽道增速或超行業均值兩倍,為全球科技產業變革提供中國方案。
更多電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