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基建需求持續釋放背景下,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將於今年底啟動,為砂石行業帶來結構性調整窗口期。數據顯示,海南已形成超2億立方米的綠色礦山儲量,5大核心項目總投資達120億元,年設計產能突破4000萬噸,政策驅動下的砂石產業正成為自貿港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本文結合海南砂石資源開發進展與基建需求趨勢,解析封關後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砂石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12月全島封關後,海南砂石產業將進入"內循環主導+外供補充"的新階段。據測算,當前基建項目用砂消耗量較兩年前增長超40%,而自貿港建設形成的東、南、西、北礦產集群,通過減少外部運輸波動風險,可保障機場擴建、港口升級等重大工程的建材穩定性需求。海南農墾等主體在三亞、屯昌等地布局的綠色礦山項目,已實現年產能2800萬噸,為封關後的基建高峰奠定資源基礎。
當前海南砂石領域呈現"高投入、高標準"特徵。5大核心項目中,屯昌大月嶺礦區以34.66億元投資規模成為省內最大淨礦項目,預計年底投產後將新增990萬噸/年產能;定安大嶺礦區已實現超1000萬噸/年的低碳建材輸出。值得注意的是,央企聯合地方國企的"EPC+O"運營模式在三亞紅岩隊-抱古村項目中得到驗證,該礦4578萬方儲量、990萬噸產能的設計,標誌著海南砂石生產正向精細化加工與環保標準雙提升方向發展。
自貿港稅收優惠及跨境貿易便利化措施將推動砂石產業鏈整合。數據顯示,儋州端門嶺礦區等項目通過2000噸/小時的處置能力設計,可滿足多規格骨料需求;樂東西郎嶺礦區420萬噸/年產能則填補了區域資源布局空白。預計封關後海南本地砂石消費量將突破6000萬噸/年,政策引導下行業集中度有望從當前58%提升至75%,形成以綠色礦山為核心、央企地方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在"雙碳"目標框架下,海南砂石項目普遍採用機制砂替代天然砂方案。如三亞紅岩隊礦區生產的高品質碎石和環保型機制砂,在降低生態影響的同時滿足基建工程性能要求。定安大嶺項目通過低碳建材認證,其生產過程的能耗強度較傳統工藝下降23%。這些實踐表明,海南正將封關政策與綠色轉型結合,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隨著自貿港封關進入倒計時,海南砂石產業在政策紅利、基建需求和資源整合三重驅動下,已形成從礦山開採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條。120億元投資規模背後折射出行業向規模化、綠色化轉型的必然趨勢,而4000萬噸年產能目標不僅支撐重大工程實施,更將重塑區域建材市場格局。未來政策聚焦資源集約利用與跨境合作創新,海南砂石產業或將引領我國自貿港建設中的基建材料供給模式變革。
更多砂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砂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