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金融科技的深度滲透和產業布局優化,2025年中國金融業正經歷一場系統性改革。在債券承銷、服務定價等領域,低價惡性競爭一度成為行業痛點。近期監管層通過制度規範與自律調查雙管齊下,推動市場回歸理性發展軌道。本文結合金融技術特點及產業布局現狀,分析政策調控對行業生態的影響,並探討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融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2025年銀行間債券市場呈現顯著的低價競爭態勢。7月數據顯示,某股份制銀行二級資本債項目中,6家主承銷商合計報價僅63,448元,其中最低單筆服務費低至700元。這一現象引發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啟動自律調查,並於7月21日將發行人納入核查範圍。
監管層同步出台《關於規範債券發行及承銷工作的通知》,明確禁止「低於成本報價」,要求主承銷商建立內部定價機制,強化市場化資源配置功能。技術手段在此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區塊鏈存證、AI模型測算等工具,監管部門可實時監測異常低價交易,推動金融合規管理向智能化轉型。
頭部機構率先響應監管號召。2025年7月,某國有大行在戰略會議中將「整治內卷式競爭」列為下半年核心任務,並配套調整分支機構考核機制,弱化單純規模指標,強化客戶體驗與風險管理權重。區域性銀行則依託本地化場景創新突圍:例如某城商行通過大數據風控系統,為中小企業定製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實現差異化獲客。
地方層面,廣東省金融監管部門發布「內卷式競爭負面清單」,明確禁止以低於成本價承攬業務、違規承諾收益等行為,並推動行業自律組織建立價格信息共享平台。此類舉措與金融科技結合,形成「數據監測+規則約束」的雙輪驅動模式。
2025年金融業的技術應用呈現兩大特徵:智能定價系統普及化和全流程風控自動化。在債券發行領域,承銷機構通過機器學習模型動態測算成本閾值,規避人工報價偏差;交易商協會則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透明帳本,確保比選過程可追溯。
產業布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形成互補:一方面,頭部平台輸出智能投研、合規監測等SaaS服務,助力中小機構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銀行加速設立科技子公司,聚焦綠色金融、跨境支付等細分賽道,推動資本流向實體經濟關鍵領域。
為根治低價競爭頑疾,2025年監管部門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標準化定價體系構建——制定分類型承銷費率指導區間;跨機構數據共享機制完善——通過金融雲平台整合報價信息,減少市場信息不對稱;懲戒制度強化——對屢次違規主體實施暫停資格、公開譴責等階梯式處罰。
同時,行業協會加速發布《金融科技倫理指引》與《產業布局白皮書》,引導企業將技術投入轉向隱私計算、碳足跡追蹤等高價值領域,避免同質化競爭加劇資源錯配。
2025年中國金融業的「反內卷」進程,本質上是通過技術創新重構市場規則、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債券承銷領域的治理實踐已顯現成效:一方面倒逼機構強化成本核算與風控能力;另一方面推動金融科技向產業深水區滲透。未來隨著政策工具包完善和行業共識凝聚,金融技術特點將更緊密地嵌入實體經濟發展脈絡,形成「合規高效、創新有序」的產業新生態。
更多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