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免費報告 >> 藥品 >> 中國種植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中國種植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2008-11-06 08:58: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胡元坤在2007農業產業年會上的發言

  很高興有機會參加中國農業行業國際論壇。按照論壇的安排,我簡要介紹一下中國種植業發展現狀和前景展望。講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中國種植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近年來,中國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農惠農政策,包括取消農業稅、特產稅和牧業稅,對農民實行種糧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這些方針政策的指導和帶動下,中國種植業發展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好形勢。概括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的成就:

  第一,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發展。從2004年開始糧食保持連續增產的良好勢頭,扭轉了前5年持續下滑的局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加。2006年達到15.82億畝,2004到2006年三年累計增加9119萬畝。二是單產連創歷史新高。2006年畝產達到314.4公斤,三年累計提高25.6公斤。三是總產增加較快。2006年達到9950億斤,三年共增產1337億斤。今年有望實現連續四年增產,糧食產量有望超過1萬億斤。

  第二,經濟作物持續穩定增長。2006年棉花產量達到675萬噸,糖料產量達到1.1億噸,均為歷史最高水平。油料單產連續三年突破歷史。與此同時,蔬菜、水果、茶葉、蠶繭等經濟作物單產提高、總產增加、品質優化、出口穩定增長。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保持協調發展,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第三,區域化生產格局初步形成。優勢產品生產在空間上日益集聚,出現了一批獨具特色、優勢明顯的專業化生產區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九大優勢產業帶初步形成,面積分別占全國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三大棉區,面積占全國的98%;長江流域油菜產業帶面積占全國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粵西三個甘蔗產業帶面積占全國的89%;渤海灣和西北黃土高原兩大蘋果產業帶面積占全國的88%;長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贛南-湘南-桂北鮮食臍橙和浙南-閩西-粵東寬皮柑橘三個柑橘產業帶占全國的面積達到49%。

  第四,園藝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園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入世以來,園藝產品出口快速增長。蔬菜、蘋果汁、橘瓣罐頭、食用菌、番茄醬等已經成為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2006年園藝產品出口創匯85.5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2倍,實現貿易順差76.2億美元,成為貿易順差最大的一類農產品。

  第五,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新進展。通過積極推進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種植業發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一是優良品種應用面積進一步擴大。四大糧食品種綜合優質率達到61%;抗蟲棉推廣面積占棉花總面積的70%;「雙高」甘蔗、「雙低」油菜比重分別達到90%和80%。二是農業投入品利用率進一步提高。高效施肥、高效施藥和農田節水等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節本增效,而且對保護生態環境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主的高效施肥技術應用面積已達到6.4億畝,相當於全國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積。三是鮮食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一步改善。通過不斷完善例行監測、動態管理、產品認證和質量可追溯制度,蔬菜、水果、茶葉等食用園藝產品農藥殘留得到有效控制。

  第六,種植業功能日益拓展。一方面,種植業作為農業的基礎產業,保障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等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種植業在生態保護、觀光休閒等方面的功能日益顯現。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區,種植業已成為城市的綠色屏障,觀光農業已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二、中國種植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儘管中國種植業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總體上看,還處於傳統種植業向現代種植業轉變階段,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資源緊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而與此同時,耕地和水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成為制約種植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耕地的主要矛盾是總量不足和質量下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39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呈逐年減少趨勢。現有耕地2/3為中低產田,存在養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嚴重等問題。水資源的主要矛盾是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不高。我國人均水資源不足20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常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淮河以北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的近2/3,擁有水資源量卻不足全國的1/5。與此同時,由於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農業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產糧食1公斤,每畝每毫米降水生產糧食0.5公斤,均僅為已開發國家水平的一半。

  二是農業災害威脅加劇。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嚴重發生,對種植業生產的影響呈加重趨勢。氣象災害方面,常年農作物受災面積7億多畝,約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1/3,成災率50%左右,因乾旱、洪澇、颱風、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損失糧食1000億斤左右,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元。據我部統計,2004年中國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610億斤,2005年達到690億斤,2006年增加到894億斤,今年1-9月份就達到890億斤,同比增加163億斤,因災損失糧食呈逐年加重趨勢。病蟲害方面,常年病蟲害發生面積超過50億畝(次),如不進行有效防治,產量損失可達40%以上。儘管近年來加大了病蟲害防治力度,但每年因病蟲害損失糧食仍達500億斤以上。隨著氣候變暖趨勢不斷加快,災害發生形勢將更加嚴峻,加之我國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的風險和不穩定性將進一步增加,給種植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三是勞動力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從事種植業生產的農民文化程度低。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約占90%,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近年來,隨著輕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許多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壯年離開農村,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婦女和中老年,從事種植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呈下降趨勢,制約了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其次是種植業生產的兼業化趨勢明顯。隨著進城務工的農民不斷增加,出現了部分務工農民同時兼營農業的現象,由此導致的問題是,這部分農民往往經營比較粗放,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都得不到有效提高。

  四是科技進步亟待加快。在資源日趨緊張、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種植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目前,中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僅為48%,比已開發國家低近30個百分點。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不足,產前、產後、產中等技術集成配套不夠。其次是轉化應用能力不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足,加之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影響了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五是生產組織化程度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是中國最主要的生產組織形式。全國平均每個農戶經營土地規模僅為8畝,這種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嚴重製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已經越來越不適應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隨著農業市場化程度提高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提高種植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推進組織制度創新。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農戶與市場的連接機制還不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民的能力還比較弱,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發育還不健全。目前,參加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加入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比例分別僅為35%和13%。

  三、中國種植業發展前景展望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種植業是農業的基礎。保持種植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種植業發展正處於傳統種植業向現代種植業的轉變時期。加快種植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現代種植業發展,這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歷史任務。

  在轉變種植業發展方式過程中,有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保障有效供給,二是打牢發展基礎,三是促進協調發展。

  --保障有效供給。確保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有效供應。首先是確保糧食安全。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方針,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強化政策支持,穩定播種面積,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水平,改善品質結構,增加種糧效益,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其次是穩定原料作物生產。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提高單產,改善質量,保持棉花、糖料、油料等原料作物合理的自給水平。再次是保障園藝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改善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滿足國內多樣化、優質化需求,同時努力開拓國外市場,保持蔬菜、蘋果、柑橘等優勢園藝產品出口快速增長。

  --打牢發展基礎。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力爭在新品種培育、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節本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穩定提高種植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種植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制訂和修訂相關標準,使良種、耕作、施肥、加工、包裝等都做到有標準可循,提高種植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大力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提高種植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促進協調發展。針對人多地少、水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要充分考慮資源的承載能力和配置效率,合理確定區域布局、作物結構和品種結構。大力推廣節肥、節水、節藥、節工等節本增效技術,提高種植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減少因自然災害導致的產量波動,增強種植業發展的穩定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實現種植業與自然協調發展。

  圍繞上述任務,我們認為,應從以下七個方面推進現代種植業發展:

  一是完善扶持保護政策。種植業生產比較效益相對較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要保持種植業長期穩定發展,必須根據生產、市場和效益的變化,及時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增強支農惠農政策的系統性和針對性,切實保持農民的合理收益,更好地發揮政策引導生產的作用。應在鞏固、完善、強化現有各項政策的基礎上,總結、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及時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政策,逐步構建適應現代種植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二是合理保護利用加強資源。按照確保2020年耕地面積不低於18億畝的目標,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保護的執法力度。加大國家對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耕地產出能力。建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網絡及預警系統,加強對耕地質量變化的動態監測,為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提供依據。加快農田節水、測土配方施肥、高效施藥等節本增效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快種植業科技進步。通過項目帶動和機制創新,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建立「課題來源於實踐、成果應用於生產」的科研機制。加強重大技術攻關,力爭在新品種培育、植物病蟲害防控、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關鍵農業設施和主要生產環節農機裝備研發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示範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步伐。針對種植業勞動力素質下降的現狀,切實抓好先進實用技術的培訓,努力培養一大批適應現代種植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

  四是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完善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指導災區落實各項災害防禦措施。加強災後恢復工作,努力彌補災害損失。積極開闢水源,建設農田排灌設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推廣實用抗災技術,增強抵禦災害能力。根據災害發生規律變化,調整作物布局和種植制度,變被動抗災救災為主動防災避災。堅持「預防為主,防控結合」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方針,加強監測預警,加大防治力度,最大限度減輕病蟲害損失。加快構建新型病蟲害防控體系,大力發展多元化、社會化、專業化病蟲害防控服務組織。

  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提高土地產出率,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土地平整、溝渠配套、地力培肥等為主要內容的標準農田建設。圍繞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良種繁育、病蟲防控、地力監測、農田節水等設施。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農機裝備條件建設,加快技術和機具研發,提高農機裝備數量,推進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六是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區域布局,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種植業產品。加強生產過程控制,推行全面提升種植業產品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加工,加工的標準化水平提高種植業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借鑑工業化營銷理念,積極培育知名品牌,推行訂單、配送、期貨等現代營銷方式,努力開拓國內國外市場。

  七是創新生產組織制度。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促進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適度集中,擴大單位生產規模。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強化公益性職能,強化服務手段,創新服務方式。以農技推廣隊伍為主體的公益服務,積極倡導鼓勵發展各種以社會化服務組織,中介組織為主體的市場服務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提供市場化服務。,引導和和扶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提供生產服務、溝通市場信息、促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作用。要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建立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等形式,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係。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