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土機市場的「蛋糕」其實並不大,但覬覦者卻不少,在這個相對狹窄的空間中,短兵相接是必然的,行業的競爭格局也充滿變數。
推土機行業的發展已經超過五十年歷史,經過五十年曆練,行業發展已經非常成熟,產銷方面一直呈現較為平緩的增長態勢,鮮出現突飛猛進或大幅下跌之勢;行業格局也一直較為穩定。
然而,這一年多來,伴隨著金融危機對行業的衝擊,業內企業也接連傳出新聞———龍頭企業人事更迭,新生力量強勢進入,小型企業面臨生存危機……這些力量作用在一起,讓人對這個曾經波瀾不興的行業的前景開始產生了幾分想像。
龍頭企業人事競相變動
2月26日,《中國工業報》發表獨家報導———《推土機行業:人事更迭引猜疑》,行業內幾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接連發生變動的事宜闖入人們眼帘。河北宣化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之勝、天津建築機械廠(6443)廠長劉紹宏、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江奎,幾位業內頗具影響力的人物紛紛離開了原有崗位。
幾家歡喜幾家愁,周之勝是升職,他與宣工股份另兩位高管調到宣工集團,其原來職務由河北省國控公司企業管理部項目經理張文濤接替;劉紹宏是辭職,春節過後第一個工作日,他正式向上級主管單位新興鑄管集團提交辭呈,已獲得離任審批;江奎的變動看起來像是一次普遍意義上的山東省國資委管轄企業的人事調動,他調任濰柴控股集團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
姑且不問他們在新的崗位上將發揮怎樣的作用,記者關心的是,繼任者當如何帶領企業前進?他們的離開對各自企業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從而延伸到對整個行業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三位企業負責人都是大學畢業後即分配至此次變動前所任職的企業,並一步步升至高管,其在企業和行業內的影響力可想而知。而這三家企業無論從實力還是技術能力上看,均是推土機行業內排在前列的企業,也都曾引領過行業的發展。
不同的領導有著不同的行事風格,高管更迭,必將使這幾家企業的經營策略發生變化。
實力企業企圖進入
雖同屬土石方機械,但從台數上比較,推土機行業的規模遠不能與裝載機、挖掘機等產品相比。但這個行業在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中發展較早,技術相對更為成熟。所以,雖說行業不大,但進入門檻卻非常高。
近年來,試圖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不少,其中有兩家企業十分值得關注,一個是柳工,一個是中聯重科。
柳工的北部工程機械研發製造基地於2月26日在天津保稅區正式投產,其推土機產品也已批量下線。柳工的研發人員具有多年推土機經驗,特別是其推土機事業部總經理貢英建,從事推土機的研發工作已達三十餘年。也正因如此,柳工一進入行業就直接劍指高端,他們剛剛下線的新品CLGB230推土機就令人耳目一新。該推土機破天荒地將鏟刀提升油缸採用了單油缸前置的設計,整個行業內也僅有卡特彼勒的新產品做了這種嘗試。貢英建說,柳工要在幾年時間內做到行業第三,如有可能,還將爭取實現更大的市場突破。
同時,柳工副總裁閉海東表示說,除了關注推土機行業的龍頭企業外,他們還關注一家企業,那就是中聯重科。
去年,中聯重科完成了幾次頗具眼球效應的併購,藉助對陝西新黃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的收購,一舉進入土石方機械領域,並很快推出了多個品種的推土機產品。從技術實力來看,中聯重科本身就是一個學院風格較重的企業,技術儲備自然不在話下。由於這兩家企業的進入,在不久的將來,推土機行業內的座次不知是否會重新排定。
門檻變高小型企業受排擠
推土機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較早的產品之一。從1958年我國第一台履帶式推土機———「移山-80」誕生至今,其年產銷量已近萬台,但主要生產企業僅有10餘家,其中產銷量穩定在千台以上的僅有山推和宣工兩家。
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市場格局,主要原因在於推土機行業的技術門檻比較高。我國推土機產品自改革開放之初便引進卡特彼勒和小松的技術,經過多年的消化吸收和企業進行的自主創新,使得行業的技術水平整體較高。這也就無形中提高了企業的入門門檻,有資金、有實力做推土機的企業並不多。
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對推土機的需求比較大,今年,推土機行業將有一定發展。不過,在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行業內部分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這些企業能否順利啟動尚有待觀察。山推和宣工等企業倒是有望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如果企業沒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撐,將很難在推土機行業立足;之前有計劃進入該行業的企業將推遲步伐,規模較小的企業形勢不容樂觀。
更多推土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推土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