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中小企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在外向型經濟的帶動下,我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逐步成為一個國際性加工製造業基地和外貿出口大國。
中小企業標準:資產3000萬元以內,年銷售額3億以內,員工3000人以內(此為大致標準,各行業有不同標準)。2010年我國中小企業有1000多萬戶,從業人員1億多,註冊資本金16萬億。
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份量越來越重,民營企業的貢獻越來越大,在外向型中小企業中,大多數的企業仍然是簡單的委託加工類型企業,我國出口的工業產品很多沒有自主品牌。
二、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1.在美國,資產泡沫破滅後龐大的有毒資產基本上沒有得到處理,而是用修改會計規則和凍結債務清償的方式,暫時將金融機構的壞帳掩蓋起來,所以當這些壞帳再也藏不住的時候,美國就必然會再經歷一次金融危機的爆發過程。
2.中國等國家之所以能夠從經濟的谷底走出來,不約而同用了將危機向後拖延的做法,在美國是暫時凍結有毒資產的處理,在中國則是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繼續加大投資。為了應付危機的突然衝擊,這樣做或許是正確的,是為化解危機爭取到時間與空間,但也可能使矛盾累積得更多,在未來爆發得更嚴重。
3.美國的次貸危機餘波未息,歐洲債務危機又起波瀾。
因為歐元在設計時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即只有貨幣統一而沒有財政統一。美國、英國與日本由中央財政集中的財力都要占到全部財政收入的70%以上,但歐盟僅占1%。在一個政治與經濟統一的國家,如果財政入不敷出還可以向央行透支或借款,但是歐元區國家由於貨幣政策被上收,救市就只能靠多發國債。
歐盟要想挽救歐元就必須嚴格控制住歐元區各國赤字的增長,歐洲經濟就會由此陷入嚴重緊縮,這對歐洲的經濟復甦是嚴重製約。
未雨綢繆: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衝擊很大,我們要作好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準備。
2011年一方面流通性過剩,快70萬億了,我們的GDP是39萬億,當前的物價上漲,關鍵問題是因為鈔票太多,流通性過剩。另一方面是缺資金,到了哪個地方都聲稱自己缺錢。第二個情況是人民幣面臨著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尷尬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日子是很難過的。
三、企業轉型的條件和風險
企業轉型是近期一個非常熱門的時髦話題,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和媒體都在談。企業轉型無疑是一個好的思路,其出發點是好的,但有些問題值得商榷和思考:企業為什麼要轉型?企業轉型的條件和基礎是什麼?中小企業如何轉型?轉型可能面臨什麼風險……
任何一個企業都想生產高附加值、高利潤的產品,但平均利潤的市場法則告訴我們:當大家都進入高利潤的行業去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時,該行業和產品也只能獲得市場平均利潤。
金融行業、高科技是公認的高成長、高利潤的行業,但銀行、證券和高科技公司也有很多倒閉的,如雷曼兄弟控股、日本山一證券、王安電腦、安然公司等。
高科技就一定能帶來效益嗎?——銥星破產案就告訴人們,其實高新技術與高風險是共生的。從市場調查情況來看,高科技企業的成功率只有30%,而且這30%的高科技企業的贏利情況也大多不穩定,世界頂級投資大師巴菲特就從不投資高科技公司,雖然他和微軟公司老總比爾·蓋茨是好朋友。
企業轉型不是作秀,如大家都學微軟,都去設計軟體,哪誰去生產糧食,誰去生產電腦、電器?屆時糧食和電腦、電器生產企業的利潤一定會超過電腦軟體。實體經濟一定是也永遠是主流,離開了物質生產,人類就無法生存。
近年來我國豬肉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很能說明這一問題:豬肉價格高時大家一窩蜂的去養豬,結果豬肉價格一落千丈,而大家都不養豬,豬肉價格又反覆攀升,隔幾年就一個循環,反覆折騰。又如:當大多數年輕人為找一高薪職業而讀大學時,畢業時卻發現有的收入還不如農民工。
1.企業為什麼要轉型?轉型的目的?
企業轉型有很多原因:產能過剩、現在行業競爭過於激烈、企業的利潤微薄、生存難以為繼;產品更新換代、設備成舊老化嚴重;企業戰略轉移、發現新的商機等。
從上述原因分析不難發現,企業轉型是手段,目的還是獲得更多更大更長久的利益。
2.轉型的條件和基礎是什麼?
企業轉型要注意適應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提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企業轉型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①品牌;②人才;③資金;④新產品;⑤新的競爭對手。
3.中小企業如何轉型?
俗話說:「行有行規」,「隔行如隔山」,現在很多行業是產能過剩,別出了虎窩,又進了狼群。企業轉型屬二次創業,需大量的市場調研:新的消費(客戶)群體、產品的成熟度和行業增長潛力、新的供應鏈、新的市場環境……
4.企業轉型應注意事項……
企業轉型時要注意防範決策風險,還要考慮資金鍊、管理水平和機會成本等,一定要量力而行。
四、管理新思路:低成本,高效率
國內外要素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作用,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家開始考慮企業轉型的問題,但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符合經濟發展階段這是市場經濟規律。
作為中小企業管理者一定要認真研究:我們企業以前為什麼能成功?我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們如何發揮它的優勢?對於多數沒有自己的品牌的中小企業來說,轉型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人才、資金、技術等都是困擾他們的問題,如何讓他們擺脫困境是值得思考的。
其實企業無論是否轉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才是根本,企業轉型後依然要提高生產效率。
我們不要趕時髦,千萬不要為轉型而轉型,「拍腦袋做決策」、「一刀切」等歷史的教訓一定要引以為戒。
什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又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絕不等同於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對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就是其獲取客戶資源的能力,核心競爭力和核心技術、核心產品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們不可以將它們混淆。
各地最低工資標準相繼提高後,企業勞力成本普遍加大。中小企業只有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減少成本壓力。逐年增加的勞動力成本告訴人們:依靠廉價勞力賺取利潤的年代已經過去,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才是最好的出路。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告訴我們,當產品處於市場啟蒙期、成長期時需要很多服務,特別是技術服務;而當產品進入成熟期或衰退期後,服務就退居其次。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應用,二十一世紀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現象會愈演愈烈,在產品、質量和服務差不多的狀況下誰的效率高、成本低誰就有競爭優勢。特別是沒有自主品牌的以定單加工和OEM為主的中小企業,拚的就是低成本和高效率(交貨期)。在同質化的今天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低成本、高效率。
大道至簡是東方智慧,中小企業發展的新思路:
在原材料成本差不多,銷售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效益從何而來?只有從管理中來。要向管理要效益:大多數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管理者的智慧,在現有設備和人員的基礎上優化流程,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從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達到提高企業效益的目的。
如海爾提出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要貨馬上提供,不要貨也不會存貨,不斷貨不壓貨。如果我們是他的供應商怎麼辦?是不是只有提高生產效率才能成為他的合格供應商?在質量、交貨期、服務同等條件下是否就是成本競爭?
五、建議
建議企業苦練內功,少折騰,不折騰。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過實施民營企業「素質提升工程」開辦「以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企業效益」為主的企業管理培訓。培訓過程中可進行案例分析,現場解答學員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培訓結束帶學員通過實際操作,真正掌握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技巧。
在現有人員和設備的基礎上,通過管理者的智慧「效傲商海」,將由「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的世界工廠。
2.改善無止境,我為企業獻一策——員工合理化建議獎:企業按效益比例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鼓勵。
3.創新大賽、職業技能大賽
創新並不神秘,人人可為,可從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
①管理創新;②小革新;③小發明。
鼓勵員工愛崗敬業,鼓勵中小企業爭創名牌。
通過上述活動凝聚人心,提高生產技能,營造一種人人有愛心、個個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把企業建設成為一個個人文明、企業有競爭力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