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工業廢水治理的困難,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曾經指出,「十二五」工業廢水治理需要新思路,單純末端治理已經不能經濟地實現污染控制目標,需要從淘汰落後、清潔生產、過程控制等多個方面入手。
這是圍繞工業廢水處理思考的一個方向,而另一個思路是,工業廢水處理項目確實存在未達到經濟運營規模及非專業化運營問題,導致項目運行成本普遍偏高,廢水處理設施未能發揮其最佳效能。那麼,生產企業能完全「勝任」自行處理廢水嗎?「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在工業廢水處理上如何體現?隨著城市產業布局的調整,工業廢水還應排入城市污水管網嗎?企業集中帶來的廢水集中,將給工業廢水治污帶來怎樣的挑戰?這些問題的思考同樣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企業非得自己處理廢水嗎?
「誰污染誰付費」的模式在工業廢水領域得不到應用,管理粗糙、不專業是主要問題
從「誰污染誰治理」到「誰污染誰付費,誰污染誰負責」,環保理念已更趨科學。而隨著環保產業的發展,治污領域的專業分工帶來的效率提高、成本節省、監管便利,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在城市污水、垃圾等領域,居民收費、政府管理、企業運營的模式已經得到越廣泛的應用。北京金州恒基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文的看法是,國家污染治理的理念已經更新,為什麼「誰污染誰付費」的模式在工業廢水領域不能得到應用?
「工藝設計、施工水平、設備質量,在我們曾接觸的工業項目里,排放不達標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管理的粗糙鬆散、不精細、不專業也是主要問題之一。」鄭文說,從實踐的角度,工業廢水的複雜性決定了其運行管理的複雜性。而排污企業的關注點和重心往往不在廢水處理單元,因此技術、資金投入不夠;另外,廢水處理單元納入企業內部管理,自我監管難以到位。「在工業廢水領域,專業化分工值得重視。」
由專業環保公司對企業的廢水治理設施進行專業運營管理,已經有了不少的成功案例積累。談及第三方專業運營有什麼不同時,鄭文說,除了在運營上更加專業細緻,能顯著提高排放達標率外,更重要的是,當生產企業從治污者變成對設施運營服務的購買者時,壓力將轉移到環保公司,情況將發生明顯變化。
鄭文進一步解釋說,在生產企業,治污單元往往是生產的附屬或是輔助部分,極少投入高水平的人力物力,管理較為粗放,人員配置較為隨意。有的企業只滿足於不出「大事」,沒有壓力和動力去精打細算。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工業企業治污設施運行管理的低效。
「而一旦採取生產企業付費、專業公司負責運營管理的模式,情況就會明顯不同。」廢水治理的責任主體仍然是生產企業,但直接承擔廢水治理的是專業環保公司。確保穩定達標是後者獲得付費的基礎,成本節省是其利潤來源,他們自然會盡心盡力、精打細算。
鄭文說,一方面,項目管得好讓客戶放心,管得省讓報價更有優勢,高效且低成本地運營管理治污項目成為專業運營公司的目標。另一方面,專業公司有技術、有經驗,也有技術研發、檢測維護等各個領域的專業隊伍,既保證了較高的管理水平,也實現了內部不同項目間的成本分攤。
更多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工業廢水治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