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令人熱捧的海工市場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油價的持續下跌,海工市場需求量大幅萎縮,自2014年以來,無論是鑽井平台、生產平台還是海工船市場,均出現量價齊跌的態勢:累計成交各類海工裝備407座(艘),成交金額419.8億美元,低於2011至2013年年均650億美元的成交規模,世界「海工」市場持續近4年的增長速度幾乎被瞬間「按停」。不過,《中國製造2025》綱領性文件的發布和船舶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前期研究工作初稿的完成,給冰點中海工市場帶來新機遇。
海工市場跌入低谷
近兩年來,由於原油價格持續低位振盪,石油公司大幅消減支出,全球海工市場可謂一片蕭條。據IHSSea-web資料庫統計,今年前5個月全球共成交各類海工裝置110艘/座,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60.8%。
具體來看,鑽井平台和浮式生產裝置等主要裝備幾乎「零訂單」,只有1座自升式鑽井平台和2艘氣體處理船,總計3艘/座、22.68萬總噸。而去年同期接獲海工主要裝備訂單共48艘/座、114.13萬總噸,訂單量驟減。事實上,2006年以來每年新增主要裝備訂單數量與原油價格變化趨勢同步。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因為相對普通船舶來說,海工裝備的單價較高且專業性較強,投機訂單相對較少,因此,油價下跌使得油氣開採減緩,訂單量也迅速減少。此番油價下跌,無論市場供求關係還是世界經濟背景都與2009年不同。且上次油價反彈後,油價在100美元/桶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人們普遍認為高油價時代已經來臨,船東訂船熱情十分高漲。而這一波訂單高峰將在2015-2017年集中完工交付,也就是說如果短期內油價沒有大幅度反彈、海洋開發減緩預期不變,今年海工市場的情況可能比2009年還要差。
新加坡大華繼顯證券的分析師近日表示,目前海工市場的低迷仍未見底。相比2009年的低迷,目前海工市場的衰退更類似於1985年;當時,市場上同樣出現了OSV及鑽井平台運力過剩、租船活動減少、成本大幅削減等問題。
彭博社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鑽井船閒置數量已經達到了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目前閒置鑽井船數量為31艘,是去年年初的3倍以上,這一數字相當於全球每4艘鑽井船中就有1艘閒置。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鑽井船閒置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此類鑽井船閒置成本高達每天70000美元。由於市場需求低迷、石油公司減少高價深水勘探活動,鑽井船東只能選擇閒置鑽井船或將其報廢拆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海工裝備製造企業市場份額最大的自升式平台、平台供應船等市場的形勢更為嚴峻,相關企業不僅普遍存在交付難、接單難等問題,而且面臨極大的流動資金風險。據統計,今年全球將有72座自升式鑽井平台交付,其中,中國船企將交付42座,不過,目前只有6座獲得了租約。
不過挑戰和機遇往往是並存的。
中國製造帶來契機
儘管當前全球海工市場跌入冰點,但冰點中依然能尋覓到熱點。《中國製造2025》綱領性文件的發布和船舶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前期研究工作初稿的完成,給中國船舶工業帶來機遇,也給船企吃了個「定心丸」。
作為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的《中國製造2025》提出,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鑑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製造核心技術。
工信部在解讀《中國製造2025》船舶海工內容時指出,未來十年,我國船舶工業應緊緊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和建設世界造船強國的宏偉目標,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順應世界造船競爭和船舶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強化創新驅動,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品及其配套設備自主化、品牌化為主攻方向,以推進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為突破口,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層次、質量和效益。力爭到2025年成為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先國家,實現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質的飛躍。
對於《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推出,中國船舶行業在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時,及時將其與《中國製造2025》緊密結合在一起。
從日前第五屆中國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上獲悉,由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牽頭編制的船舶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前期研究工作初稿已經完成,規劃將結合《中國製造2025》綱領性文件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有望以船舶工業貫徹實施《中國製造2025》專項規劃形式出台。重點扶持高端海工裝備,並配套出台推動船舶兼併重組,高技術船舶走出去,如船舶出口信貸扶持等政策。《規劃》提出到2020年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關鍵配套設備製造能力明顯增強,進入世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先進國家行列。其中,高技術船舶、海工裝備核心技術主要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聶麗娟介紹,行業協會已經組織專家開展了中國船舶工業「十三五」規劃編制的前期研究工作,提出了初步發展思路和目標及相關政策建議。由于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被《中國製造2025》列為十大重點之一,規劃將突出高端海工裝備的地位,加強扶持。規劃將推動船舶兼併重組、創新製造,高技術船舶走出去,如船舶出口信貸扶持將是政策重點。
未來市場值得期待
油價暴跌並持續低位徘徊,給石油公司和鑽井承包商的生產經營帶來了巨大壓力,一些企業開始收縮戰線,暫停了部分油氣開發項目,並通過裁員等措施降低成本。「低油價迫使石油公司和鑽井承包商更加重視成本問題,有些石油公司開始考慮採購價格更低的海工設備,這給仍具成本優勢的中國海工裝備製造企業帶來了機遇。」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海工裝備首席專家陳巍旻表示,我國海工裝備製造企業應該利用在總裝建造方面的價格優勢,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企業不能在低油價環境下「坐以待斃」,應該大膽闖市場,通過尋求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依託國家戰略,積極「走出去」。雖然短期內海工市場的低迷難以得到根本改變,但在平台拆解、生活輔助類平台等細分領域仍然存在一定機遇。而從長遠來看,隨著未來3至5年油價反彈、市場回暖,深水開發仍將是海工市場的主要方向,我國海工裝備製造企業要立足長遠,著眼未來。
目前,來自亞洲的石油公司、鑽井承包商正逐步成為全球海工市場投資下單的主力。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新加坡等國的承包商下單量已占全球海工市場總成交量的60%。而有分析認為,當油價維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時,全球將有33.4%的海上項目還具有經濟性,而這些項目如今多在東南亞區域。泰國PTTEP公司今年就逆勢而動,計劃投入31億美元用於泰國、緬甸等區域的油氣田開發。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加快推進,中國的石油公司、海工建造企業應把握中國南海及東南亞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機遇,加強國際產能合作,一方面通過併購歐美海工設計企業,向海工產業鏈的設計前端延伸,在關鍵技術、設備選型等方面提升話語權,以更經濟的產品應對低油價的挑戰;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可以積極向產業鏈下游拓展,與國際海工總承包商、石油公司加強合作,競標海洋油氣田開發項目,通過創新產業模式,打造全產業鏈利益共同體。
未來需求大,市場規模誘人,又有著重要戰略地位的海工裝備製造業,作為《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的一個重點領域,可想而知,下一步國家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不可或缺。
對此,博覽財經主任研究員柏雙給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一,擴大與相關海工裝備製造已開發國家的企業技術合作或合併收購,畢竟中國的海工裝備製造總體仍落後於已開發國家,初期靠模仿消化吸收然後自主創新取得超越是基本方略,而引入國外技術合作或企業併購是最有效的方式。
其二,在國產海工裝備製造的生產、採購、質量把關等方面,給予各種優惠便利,比如稅收減免、企業科研公關的國家財政補貼等,以及採購上對國產設備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傾斜扶持。
其三,高屋建瓴地從部署扶持《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出發,對有利於促進《中國製造2025》的企業創業、融資創新、財政補貼扶持、高端海工製造的標準、區域樣本試點、科研攻關規劃等政策,進行全方位的頂層設計。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點擊海工裝備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在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撰寫了《2013-2017版中國海上石油鑽井平台裝備市場調查研究及未來形勢預測報告》,較為系統、全面地分析了海工裝備行業的市場發展狀況和競爭現狀,能夠為企業深入細緻地認知海工裝備行業的投資現狀及趨勢提供具有價值和指導意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