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就如同蓋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樣,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從認字開始。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近日,OECD在其網站上公開了2015年PISA的調研結果,這項測試評估多個國家的教學質量、公平性以及學校體系的效率。2015年的測試涉及來自72個經濟體的約54萬名15歲學生,評估內容包括科學、閱讀、數學和綜合問題解決。評估非常關注科學素養,OECD認為這在現代經濟和社會中是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這項評估給予科學濃重的「著墨」。調研發現,儘管自2006年以來,OECD國家在每個中小學學生身上的平均投入增長了20%,但在科學方面,72個經濟體裡只有12個得到了明顯提升。提升最明顯的是新加坡和中國澳門。經合組織秘書長Angel Gurr 說:「近十年科學的發展突破,並沒有在學校轉換為科學實踐。」在這方面,每一個國家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顯然,Angel Gurr 所指的是科學教學以及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其提升的速度並沒有跟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腳步。的確,中小學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可能是比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更難的事情,因為這與教育相關,而教育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如何通過教育體系使學生獲得較高的科學素養,各個國家或經濟體中,有的頗有成就,有的還在探索,有的甚至還沒起步,千差萬別。即使是那些科學教育做得較好的國家和地區,也存在明顯的改善空間。
此次評估用三檔來衡量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程度:較低(below)、平均(average)、較高(above)。我國在科學方面(science)的評估得分處於「平均」和「較高」之間,超過均值但沒有達到高水平。此次參加PISA評估的我國學生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廣東,這些地方都是教育資源投入較大的地區,積聚了較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也由於四地經濟較為發達,經濟總量相對較大,因此相對規範,比如教師培訓、教學規範化、學校教學質量總體來說較有保證。當然,並不是說,有了密集的教育資源投入,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肯定會正相關地上升。除了投入,還需要改革,找到合適的育人方式。四地中的上海正在進行的一些改革可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上海正在推進高考改革(還包括浙江),旨在2020年前建立兩套高等院校體系,一是職業與技術教育的高等技術院校,二是學術與科研型高校。這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性格、偏好以及特長的學生。這項高考改革當然會倒逼基礎教育的改革,促使基礎教育發生一些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改變。
我國一些省份已經加強了基礎教育環節的改革。比如,明確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學校給學生提供多樣性的選修課程,而不是像以往都要上完全相同的課;學校鼓勵學生研究與創新,鼓勵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社會實踐;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些改革內容與以往的傳統教育有明顯的不同,它們更注重學生的研究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
這些針對基礎教育的改革都是值得肯定的。其成效在PISA的評估中表現為中國學生的科學、數學水平均超過了均值。但是,也有一些表現較差的學生,具體表現是不能用基本的日常的科學知識去處理數據並得出一個有效的科學結論。
此次科學方面的評估主要是強調,在海量信息和極速變化的條件下,每個人需要能夠「像一個科學家一樣思考」,能夠權衡各種信息並得出結論。很顯然,這種科學素養是建立創新型社會所必須的,只有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研究習慣與能力,並形成規範的研究過程,創新才能發生。創新型社會要求,從基礎教育環節就要想辦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數學能力以及綜合問題的解決能力。
據2016-2021年中國基礎教育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了解,對於我國來說,基礎教育改革的經驗主要來源於地方的積極探索與改革,應該鼓勵地方的各種創新型教育改革,收集與總結經驗,逐步將好的經驗推廣至更大的範圍。中央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的是努力改善教育公平度,推動教育資源投入的均等化。教育公平不僅影響教育質量,也關係到社會凝聚度。
更多基礎教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基礎教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