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貿易行業分析報告 >> 2017年中國出口將有所企穩 進口或延續現有水平

2017年中國出口將有所企穩 進口或延續現有水平

2017-02-06 09:56:06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6年以來,全球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經濟復甦乏力,市場需求疲弱,我國外貿發展下行壓力持續。在各方努力下,全年外貿增速雖有所下降,但以人民幣計價的降幅和以美元計價的降幅分別較2015年收窄6.1和1.2個百分點,並呈現前低後高、穩中向好的態勢。

  進出口呈現逐季回穩態勢

  2016年我國進出口呈現前低後高、逐季回穩向好態勢。按人民幣計價,1~4季度,我國進出口增速分別為-8.2%、-1.1%、0.8%和3.8%。其中,出口增速分別為-7.9%、-0.8%、-0.3%和0.3%;進口增速分別為-8.6%、-1.5%、2.3%和8.7%。

  按人民幣計價,2016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3.39萬億元,增長0.9%,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5%,比2015年上升1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7.4萬億元,下降4.9%,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0.2%。其中,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3.2%,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較2015年提升1.3個百分點。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為45%,提高約1個百分點。按美元計價,2016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20283.1億美元,下降5.1%;加工貿易進出口11125.8億美元,下降10.5%。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外貿新業態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正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

2017年中國出口將有所企穩 進口或延續現有水平

  進口方面,部分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要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較快。按人民幣計價,201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口增長1.9%,其中渦輪噴氣發動機進口增長26.8%,船舶增長26.6%,計量檢測分析自控儀器及器具增長10.7%。大宗商品方面,進口鐵礦石、原油、煤、鋼材和銅的數量分別增長7.5%、13.6%、25.2%、3.4%和2.9%。2016年,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下跌2.1%。原油、鐵礦石、銅精礦等10類大宗商品減少付匯約4100億元,進口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

  出口方面,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為出口主力。按人民幣計價,2016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下降1.9%,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7.7%。但其中部分商品出口增長,醫療儀器及器械、電動機及發電機、蓄電池、汽車零配件和紡織機械出口分別增長6.1%、5%、4%、3.5%和3%。傳統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1.7%,占出口總值的20.8%。其中,紡織品、塑料製品和玩具出口分別增長1.9%、0.5%和24.9%,依然保持良好的競爭優勢。

  按美元計價,2016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2萬億美元,同比下降7.7%。傳統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4362.3億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製品出口分別下降4.1%、9.7%、11.9%、12.1%、17.3%、9.5%和5.7%。

  按人民幣計價,2016年我國對歐盟出口增長1.2%、對美國出口微增0.1%、對東協出口下降2%,三者合計占我國出口總值的46.7%。我國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2016年,我國對巴基斯坦、俄羅斯、波蘭、孟加拉國和印度等國出口分別增長11%、14.1%、11.8%、9%和6.5%。

  按美元計價,2016年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進出口同比分別下降6.7%、3.1%和1.3%。

  我國民營企業出口占比繼續保持首位,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按人民幣計價,2016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9.3萬億元,增長2.2%,占我外貿總值的38.1%,比上年上升1.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4萬億元,下降0.2%,占出口總值的45.9%,繼續保持出口份額居首的地位;進口增長8.1%。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進出口分別下降2.2%和5.6%。民營企業對外貿易比重提升,表明我國外貿的創新能力、活躍程度和質量效益持續增強。一大批外貿企業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驅動、自主研發取得了逆勢增長,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培育工作成效明顯。

  國際經濟情況略有改善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進程緩慢且不平衡,貿易、投資和生產率等增長缺乏動力,地緣衝突、政治社會動盪增加,英國「脫歐」以後一些不確定性上升。但部分經濟指標在緩慢改善。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美國、歐盟、日本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均位於榮枯線上方,12月份達到階段性新高。新興市場中,俄羅斯、印度等採購經理人指數也保持在榮枯線上方。

  美國經濟復甦態勢較好。美國2016年第三季度GDP增速折年率初值為2.9%,是近兩年來最快季度增速,消費支出穩步提高,通脹水平明顯回升,勞動力市場保持平穩。但商業投資仍較疲軟,新增非農就業數據不及預期,勞動參與率保持較低水平。

  歐洲經濟復甦略有改善。受內需和出口回升的拉動,歐元區通縮壓力有所緩解,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擺脫前期下滑態勢,失業率緩慢下降,但難民問題和銀行業風險仍為歐元區經濟的持續復甦蒙上陰影。英國經濟將受到「脫歐」的一定打擊,未來對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待觀察。

  日本經濟增長持續乏力且缺少政策空間。日本經濟增長仍呈疲軟態勢,截至2016年9月,物價同比漲幅已連續6個月處於負值區間。日元大幅升值在一個時期打擊了出口和工業生產,投資持續低迷。預計全年經濟或能實現0.9%的增長。

  部分新興市場經濟狀況有所改善。印度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16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3%,但仍面臨銀行壞帳率較高、私人投資疲軟、產能利用率低等問題。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呈逐步企穩態勢,2016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分別下降0.6%和3.8%,降幅較前幾個季度收窄。在全球經濟增長緩慢的背景下,新興經濟體仍面臨外需疲弱與跨境資本波動等潛在風險。

  展望未來,去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正在上升為全球經濟復甦的重大風險之一。歐洲銀行業風險仍有不確定性。義大利銀行業不良貸款問題仍待解決,要恢復長期經營能力和投資者信心依然長路漫漫。地緣政治衝突多點爆發,風險因素加速累積。大國博弈使中東地區地緣政治更趨複雜,土耳其軍事政變進一步加劇了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此外,恐怖主義威脅、歐洲難民危機、俄烏衝突、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等風險點也可能為世界經濟復甦蒙上陰影。2017年全球政局亦面臨不確定性因素,比如英國「脫歐」、歐洲主要國家大選、美國新總統上任、韓國總統選舉等可能給現有政策走向帶來變數,或加劇全球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態勢。

  我國經濟保持穩定回升勢頭

  中國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結構調整呈現積極變化。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7%。工業生產平穩增長,企業效益明顯好轉。固定資產投資緩中趨穩,實際增長8.8%。市場消費增長較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9.6%。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實現了全年目標。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政放權和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深化實施,中國經濟新的動能正在積聚,傳統製造業的改造升級也在加快,去產能、去庫存取得一定進展,企業槓桿率有所趨穩,新經濟、新產業、新的商業模式快速發展,新登記企業快速增長,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加快。

  與此同時,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在適度擴大總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流動性整體充裕,市場利率保持低位平穩運行,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較快增長,均有助於穩定經濟增長。總體上看,我國經濟仍保持穩定回升勢頭,投資和消費增長潛力依然巨大,新型城鎮化、服務業、高端製造業以及消費升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17年中國出口將有所企穩

  從世界貿易發展趨勢來看,目前全球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調整恢復期,總體經濟復甦疲弱的態勢尚未獲得根本性的改善,全球貿易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從國際需求的角度看,隨著已開發國家再工業化,為增加就業採取一些反全球化措施,全球直接投資減少、產業轉移大幅後退,全球商品的進口需求隨之下滑。從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商品進口貿易指數看,2012年以來,世界進口需求持續下滑,全球需求下降趨勢明顯。

  WTO預計2017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長1.8%~3.1%,這是世貿組織首次提出區間預測,意味著2017年全球貿易仍將難以回暖,不確定性因素增大。未來全球經濟低增長、低通脹的格局或將持續,從外部決定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正在步入「調整、轉型、升級」的階段,出口增速在低水平徘徊。

  2017年,國際環境依然嚴峻複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影響我國外貿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很多,支撐外貿持續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展望2017年中國對外貿易,預計中國出口將有所企穩,進口或延續現有水平。

更多外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外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