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羊業歷史悠久,早在夏商時代就有養羊文字記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
生產結構的
戰略調整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肉羊業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我國羊業生產快速騰飛,已跨入世界生產大國行列。目前我國羊業生產快速發展,羊的飼養量、出欄量、
羊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肉羊業生產現狀根據行業統計,2004年全國綿、山羊存欄37480.6萬隻,羊肉產量280.62萬噸,比1985年綿、山羊存欄15588.42萬隻,羊肉產量59.35萬噸,分別增加21892.2萬隻、221.27萬噸,增長140.4%和3.73倍;比1990年綿、山羊存欄21001.2萬隻,羊肉產量107.1萬噸,分別增加16479.4萬隻、173.52萬噸,增長78.47%和1.62倍;比2000年綿、山羊存欄29031.9萬隻,羊肉產量274萬噸,分別增加8448.7萬隻、6.62萬噸,增長29.1%和2.4%。從1985年到2004年的19年間,全國綿、山羊存欄增加21892.2萬隻、羊肉產量221.27萬噸,增長1.4倍和3.73倍。
目前,我國羊業生產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並在很長—段時間內,仍將是一個朝陽產業。
肉羊業生產發展前景我國羊肉產量儘管逐年增加,但還是滿足不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近年來國內外市場供求發生變化,在國際貿易中羊肉增幅最高。
我國2004年羊產品出口量為2.24萬噸,同比1.25萬噸增長93.7%;羊肉出口額為4180.85萬美元,同比2061.94萬美元增長1.03倍,占羊產品出口總額的89.22%;羊肉進口額為4259.10萬美元,同比3859.73萬美元增長10.35%;貿易逆差為78.25萬美元。我國中糧集團大力開拓中東市場取得成功,抓住出口機遇,向約旦、阿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曼等國家出口羊產品和活羊。
活羊出口增加,我國恢復向中東出口活羊。2004年活羊出口量為15.38萬隻,同比增長20.17倍;活羊出口額為504.93萬美元,同比增長21.83倍,占羊產品出口額的10.77%;活羊主要出口約旦,出口額為470.73萬美元,占活羊出口總額的93.23%。其中2004年9月18日由
內蒙古興發股份公司首批出口活羊4.5萬隻,在秦皇島海關裝船運往約旦。
從羊肉
進出口價格看,近幾年來,肉羊市場一直處於緊俏狀態,價格以較大幅度上升。2004年國際市場羊肉價格為4.56美元/kg,折合人民幣37.3l元/kg,我國羊肉價格相當於國際市場羊肉價格的45%-50%,這就可以利用價格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自從英國相繼發生「瘋牛病」和「口蹄疫」以來,歐洲各地畜群實行了
嚴格檢疫和大規模宰殺,重新調整畜牧業布局,預計5年內羊肉產量下降30%,比目前減少3.2萬噸,特別是英國羊肉產量下降幅度比預期更大。美國羊肉生產也令人擔憂,未來幾年內羊肉產量將會下降1.8萬噸,降幅14%左右。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羊肉進口區域,由於土壤和氣候條件決定了該區羊肉產量在近年內不會增加,且供給更加緊張。因此,世界主要羊肉出口國羊肉產量下降已成定局,需求供給差距進—步拉大,這為我國羊肉出口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羊肉營養價值認識的深化,喜歡食羊肉的人越來越多,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一是羊肉含蛋白質高,脂肪少,膽固醇含量低,營養豐富,具有鮮嫩多汁,味道美,容易消化的特點。羊肉每百克脂肪中的膽固醇含量僅29mg,而牛肉75mg、豬肉74.5-126mg、雞肉65mg、兔肉65mg。所以羊肉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成為適合老人、病人的營養補品。二是由於羊肉的營養特點和人們的消費理念發生變化,喜食羊肉的人群不再局限於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群,而是遍布全國。三是肉食品安全問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羊以草食為主,很少用飼料添加劑和藥物添加劑,藥物殘留和激素殘留量極低,是基本符合現代消費觀念的天然保健食品,其消費量不斷增加。
從國內外市場看,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目前每年尚缺口羊肉約1600萬噸,相當於當年羊產量的5倍多。由此可見羊肉市場前景廣闊,為我國肉羊產業提供了發展機遇,肉羊業正成為一個黃金產業迅猛發展。
肉羊業存在的問題傳統分散飼養模式制約肉羊業生產的發展我國農村基本上是千家萬戶分散飼養、粗放管理的模式,很不適應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一是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當地資源;二是不利於採用先進的科學配套技術,提高產品的生產量和質量;三是不能目標明確地批量生產適銷對路產品;四是不能有效地進入市場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五是不利於抗禦自然或人為災害,嚴重製約了肉羊業的發展。
羊的品種良種化程度低,生產水平不高
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從國外引進了一些優良品種羊進行純種選育和開展雜交改良,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於在引種上缺乏宏觀調控,一是引進的種羊品質參差不齊;二是被引入品種羊,多以炒種、倒種形式出現;三是個別羊場出售的種羊質量差,價格高;四是以雜交羊當作種羊出售,使羊群改良面不廣,數量不大,羊的良種化程度依然不高,僅占全國羊總數的38%。所引進的肉羊品種除小範圍的純種選育和雜交優勢利用外,不僅未形成規模化的雜交肉羊生產體系,而且尚未改變傳統的飼養觀念和方法。導致羊群生產周期長,經濟效益低,這就極大地影響了羊業的總體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提高,使我國肉羊生產水平低,平均胴體重只有12kg,明顯低於養羊業已開發國家。
草場粗放管理,單位面積產值低天然草場和草坡、草山是羊的主要放牧地。多年來許多地區對草原是「重用輕養」,過度放牧,長期超載、濫墾,亂挖和各種災害的嚴重破壞,使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化嚴重,「三化」已占全國草地面積的1/3。由於草地「三化」,生產力逐年降低,單位面積草地產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單位面積草地的產值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10,美國的1/20,荷蘭的1/50。由於草地退化嚴重,制約了我國肉羊業的發展。
肉羊業生產發展戰略依託飼草資源,大力發展肉羊業我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39019.3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0%,僅次於澳大利亞,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牧區有草原19315.87萬公頃,半農牧區有草原5852.77萬公頃,農區和林區有草原12114萬公頃,湖濱、河灘及海岸帶有草地2000萬公頃,分別占全國草原面積的49.2%、14.9%、30.8%、5.1%。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是21世紀的發展重點,土地面積5.4億公頃,其中有草地面積3.3億公頃。我國草原遼闊,蘊藏著發展肉羊業的巨大生產潛力。
根據羊的生物特性及現代肉羊生產的需要,一要對天然草原進行人工改良,或種植人工牧草。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將傳統的種植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變成加上「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在青飼料豐富時實行放牧加補飼,在枯草期則可舍飼餵養加運動。
二要加大秸稈類粗飼料的利用。開發秸稈類飼料的添加劑,使羊群在枯草期能保證全價營養,用充足的飼料促進肉羊業的發展。
建立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和雜交生產體系
利用品種資源,加快品種改良,培育高產羊群,不僅要建立肉羊良種繁育體系,而且還要建立肉羊雜交生產體系。
建立肉羊良種繁育體系以科研單位引進的國外優良品種羊為主體,以良種羊場為基礎,進行純種選育,提純復壯,建立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多年來我國已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先後從英國、法國、德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南非等國家引進肉羊品種,有無角多塞特、特克賽爾、夏洛萊、杜泊、美利奴、東福生和波爾山羊等品種多達數萬隻,為我國肉羊生產建立良種繁育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北京順義區在羊業發展上,立足全國,放眼世界。近兩年來累積投資3400多萬元,建高標準羊舍18座,占地面積為62000m2,先後從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等國家引進無角多塞特、薩福克、德克賽爾、夏洛萊、德美利奴、波爾山羊等優良種羊3000隻,並引進國內小尾寒羊和關中奶山羊15000隻。現有種羊純繁選育場4處,種羊擴繁場14處,商品羊小區80處,組成了完整的肉羊良種繁育體系。目前全區種羊存欄25000隻,其中無角多塞特、薩福克等國外品種5000隻,小尾寒羊、關中奶山羊20000隻,並帶動1500戶農民從事肉羊生產,每年出售商品羊32萬隻,農民增加經濟收入1200萬元。
目前我國擁有一定規模的良種羊場1099處,擔負著全國良種羊的繁育工作,每年可提供種羊40萬隻,肉羊良種的供應能力已提高到60%,為我國良種羊繁育體系建設和肉羊業生產起到了推動作用。
建立肉羊雜交生產體系以科研單位引進的國外優良品種羊為主體,以專業戶飼養本地品種羊為基礎,開展雜交優勢利用,建立肉羊雜交生產體系。我國綿、山羊品種已有35個列入《中國羊品種志》。經培育的品種有新疆細毛羊、東北細毛羊、中國美利奴等綿羊品種19個和南江黃羊、陝西白羊、關中奶山羊等山羊品種8個,可以廣泛開展雜交優勢利用。如用波爾山羊與安徽白山羊雜交,一代雜種羊6月齡體重25kg,日增重123g,比安徽白山羊分別提高119.9%和133.84%。用波爾山羊與山東沂蒙山區的黑山羊雜交,一代雜種周歲公羊體重61.34kg、母羊體重60.37kg,比同齡黑山羊分別提高60.8%和75.09%;周歲羊屠宰後胴體重為26.28kg,淨肉重20.33kg,屠宰率52.25%,比同齡黑山羊分別提高131.95%、133.14%、14.24%。波爾山羊與全國20多個本地山羊進行雜交改良,均表現出較好的雜交優勢。用無角多塞特與小尾寒羊雜交,一代雜種3月齡體重、6月齡體重為29kg、40kg,比小尾寒羊分別多增重5kg、6.5kg;6月齡胴體重、屠宰率、淨肉率為24kg、54.5%、43.10%,比小尾寒羊分別提高7.13kg、7.5和8.4個百分點,可見無角多塞特羊是理想的肉羊雜交父本。
根據本地區羊的品種資源情況,開展雜交優勢利用,應篩選雜交一代羊進行快速育肥。這些雜交羊具有體形大、生長發育快、產肉多、肉質好、抗病力強的特點,應避免級近(三、四代)雜交,這種雜交有相當一部分的產肉性能不如雜交一代,並隨級近代數的增加,雜交優勢有所下降。
根據我國現階段肉羊生產現狀,今後我們的工作重點仍應放在良種繁育體系和肉羊雜交生產體系建設上,應抓好原種場、種羊繁殖場的建設,並運用羊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動物克隆新技術,最大限度發揮進口羊群的優良性狀,全面快速提高肉羊生產水平,以滿足市場需求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建立肉羊生產基地,創辦龍頭企業加強肉羊生產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是實現肉羊現代化、產業化生產的關鍵。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條件,從源頭抓起,建設具有一定規模、集中度高的肉羊生產基地和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把肉羊業做大做強。
富民清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投資1.5026億元,建有千畝工廠化肉羊生產基地和標準化羊舍120棟,飼養國外引進品種無角多塞特、特克賽爾、杜泊、東福生、波爾山羊和國內小尾寒羊等品種,常年存欄5萬隻,年生產種羊5萬隻,乳羔羊10萬隻,另建有5228m2國內一流的胚胎移植中心,年單班屠宰加工能力50萬隻羊的高標準大型屠宰場,肉羊專用飼料加工廠和年處理10萬噸羊糞的有機複合肥廠。該公司實行「龍頭、小區、農戶三位一體」的管理運行模式,並帶動全區108個肉羊養殖小區及北京、內蒙古和河北等地的肉羊生產基地,發展5000個肉羊專業戶,戶均收入達8000元。
該公司以「優質、高效、名牌、信譽」為宗旨,下大力量抓好生產、加工、配送各個程序的標準化生產。產品2000年1月被確認為「中國放心食品信譽名牌」。公司貫徹「以人為本、源於自然」的企業理念,強化保證產品質量的生產經營模式,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實施肉羊標準化生產,大幅推進肉羊產業化進程,逐步發展為全國最大的肉羊生產基地。
建立現代化肉羊小區,推廣圈養新技術
建立肉羊生產小區,推廣肉羊圈養是肉羊業現代化、產業化的重要舉措。—是由粗放飼養向集約經營轉變。肉羊小區的建立,使肉羊業經濟由傳統的粗放經營向科技含量高的集約化經營轉變。小區的所有養羊生產者都要在科技人員的技術指導下,從事養羊生產活動,才能使肉羊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二是由遊牧放養向全舍飼轉變。肉羊在長途遊牧中不僅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且由於過度放牧使草場受到嚴重破壞。在小區中採取全舍飼的飼養模式,不僅可以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還能減輕對天然草場的破壞。
推廣肉羊圈養新技術,必須要做到四個注意:—要確保舍內乾燥,運動場地寬廣,防止羊運動量不足,體質下降,抗病能力弱引發疾病。二要按照飼養標準,科學飼餵全價日糧。三要制定嚴格的防疫制度,按期進行預防接種。四要堅持定期驅蟲和經常消毒。
積極推廣當年羔羊育肥出欄當前肥羔羊生產在世界各國的羊肉生產中受到特別的重視。羊的出欄率是養羊生產水平的—個重要標誌。羊的生長增重規律是前期快、後期慢,到1.5-2歲時達到成熟逐漸停止生長。羊羔出生後前3個月骨骼生長最快,4—6個月肌肉和體重增重最快,應利用羔羊生長發育快,飼料利用率最高期的特點,積極推廣羔羊當年快速育肥出欄,不僅縮短生產周期,加快羊群周轉,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收入,而且羔羊肉質好、營養豐富,深受國內外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內蒙古草原興發股份有限公司「羔羊當年育肥出欄」每年可達1000萬隻,可使每隻羊增收30元。2004年9月18日該公司首批4.5萬隻肥羔羊出口約旦,為內蒙古草原肉羊業探索出一條生態、高效的發展新路子。因此,推廣肥羔生產,實施肥羔的專門化、產業化生產是今後肉羊業的發展方向。
加強疫病防治發展肉羊生產,平時要堅持貫徹「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作者:張瑛、姜岩、於慶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