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快遞櫃的出現改變了末端物流的配送形式,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取件效率。但隨著資本市場對快遞櫃投資熱度的減退,快遞櫃行業的發展遇到了不少阻礙,如何盈利、如何擴大鋪設量成為企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現階段快遞櫃行業發展並不順利,多數快遞櫃企業仍舊賠錢且處於動盪狀態。去年6月,申通和韻達退出豐巢,宣布不再持有豐巢科技的股權。業內分析稱,申通與韻達的退出可能是由於持續虧損造成。據了解,豐巢快遞櫃國內市場份額相對領先,擁有超過11萬個柜子。一線城市市場占有率超過75%,與之抗爭的智能快遞櫃企業屈指可數,申通與韻達的退出,很可能會改變末端配送目前的格局。
占有率相對領先的豐巢快遞櫃尚且如此,說明整個快遞櫃行業仍面臨困境。實際上,目前快遞櫃企業主要採取加盟、投放廣告兩種方式盈利。近鄰寶由中科富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創始人、中科富創副總經理宋召衛曾表示,除了使用者付費和廣告營收外,近鄰寶還採取招商加盟的形式實現盈利。宋召衛表示,近鄰寶的加盟門檻較低,只需投入相應快遞櫃以及服務費用便可加盟,不過場地選址需要加盟者自己跟物業談。
不過加盟制快遞櫃企業很可能面臨不小的維護成本,家住天通苑社區的候女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自己所處小區的快遞櫃不少已出現損壞,少量櫃門出現無法關閉或螺絲脫落等現象。候女士強調,該現象出現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個月,至今還是沒人維修。
此前業內曾有相關測算,一台智能快遞櫃在投放進入市場之前的成本大約在7萬元左右,每年還有相關的物業費用、電費以及運營管理維修等對應的人工費用。但就實際利用率來看,一線城市的智能快遞櫃使用率不斷提升,閒置率逐步降低。正是由於線下網點規模較大,整體設備折舊及運營費用增加,導致營業成本和費用持續提升。
快遞櫃投放至今,出現損壞屬於正常現象,多數為老化導致。現階段,資本方對快遞櫃投資熱情減弱,使快遞櫃的技術和維修無法跟上。他表示,快遞櫃的維修成本並不高,但各方利益受損,最終會影響到後期資金的投放。
國家郵政局10月17日發布的《2018年9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前三季度,隨著基礎設施投入加大,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向服務質量競爭轉變。其中,快遞企業與第三方創新末端投遞形式,基本形成上門投遞、智能箱投遞、平台投遞等多元末端服務體系,主要企業設立智能快件箱25萬組,箱遞率達到8.4%。
北京郵政綜合處理中心日前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市9800處網點已布放近萬組智能快遞櫃,格口數達77萬個。
智能快遞櫃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快遞市場的迅速擴大和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預計累計完成220.8億件,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快遞業務量。在業內人士看來,高速增長的快遞包裹量,加之城市勞動力數量不足,完全依靠傳統的「快遞小哥」上門派送已經不太現實,智能快遞櫃等智能終端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今年以來,鼓勵發展智能快遞櫃的政策密集發布。2018年「國辦一號文」首次明確智能快遞櫃的公共屬性。今年5月起正式實施的《快遞暫行條例》鼓勵企業共享末端服務設施。
地方政府也相繼出台方案,大力推動智能快遞櫃等智能終端建設。日前審議通過的《四川省郵政條例(修正案)》增加了「新建、改建、擴建城鎮居民住宅區,鼓勵建設單位配套設置智能信報箱、智能快件箱等智能末端服務設施」內容。近日寧夏出台的《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實施方案》,將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提出加快智能投遞設施在社區、高校、商務中心等人員密集場所和服務需求集中區域的布局,並將出台智能快件箱免費使用等相關補貼政策。
2015年全國智能快遞櫃市場規模為69億元,按照我國快遞業務不斷增長態勢,以及智能快遞櫃的迅速發展,預計2018年智能快遞櫃市場規模將達169億元。到2020年,中國快遞櫃市場規模將達近300億元。
更多快遞櫃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快遞櫃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