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健康服務領域市場成本攀升 網際網路推動良性快速發展

健康服務領域市場成本攀升 網際網路推動良性快速發展

2020-01-01 10:10:2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醫療資源前所未有被調集、激活,也讓網際網路醫療站在了風口。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2030年將達到16萬億元。而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的介入,更多的新玩家也將入局。

  健康服務領域市場成本攀升

  為落實2019年新修訂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銀保監會人身險部起草了《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服務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行業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在明確保險公司開展健康管理服務負面清單的同時,就如何規範業務運行和強化監督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

  保險業自轉型以來,進一步增強了其社會風險「保障者」的職能,特別是在人身保障方面表現突出。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前四個月,保險業為社會提供的保險金額達到2768萬億元。其中,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仍保持快速增長水平,同比增速超過20%。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預防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推動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快速發展的聲音不絕於耳。2020年年初,13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明確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健康中國」建設,支持和推動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融合發展。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表示,人們對於健康的需求已經由以治急性病為主過渡到了全鏈條、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保險業在健康險方面的服務不但要做到理賠便捷,還要從疾病的預防、健康促進、健康教育,到康復及出院後的護理全方位提供服務,做到醫養結合、護養結合。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發病率增加,人們為健康所付出的成本也在攀升。日前,《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首屆大會報告》發布,提出要推進健康管理與醫養結合的產業化。而保險在醫養、健康方面的優勢也讓行業在健康管理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徵求意見稿》有利於健康管理在健康險特別是醫療險中發揮作用,使健康險的重點從病後理賠逐漸向病前干預及病中管理轉變,真正實現管理式健康醫療。

健康服務領域市場成本攀升

  網際網路促進醫養深度融合

  老年人口患病、失能、半失能現象大幅增多,存在龐大的「空巢家庭」、喪偶老人和獨居老人群體。這既是對養老服務工作的巨大挑戰,也是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老年人調養身體喜好中醫,而中醫藥在使用中最頭疼的就是過程繁瑣。」重慶天江一方藥業總經理陳淑銳表示,使用中藥時涉及拆、泡、煎、煮等流程,而且排隊拿藥很折騰,從醫院看完病到喝上藥,往往至少耗費四五個小時。為此,企業建立了「共享中藥」智能配送中心。

  今後老年患者在醫院就診後,選擇配送中心代煎中藥,即可回家輕鬆靜候,短時間內即可服用到煎煮好的中藥。而代煎的中藥,從接方到配送環節全流程均採用「數據追蹤」加「人工覆核」完成,每一副藥在進入專業化的中藥加工設備進行煎煮前,都要通過掃碼跟蹤處方單,最後完成真空包裝後,再由專業物流送到患者手中。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為2.12億,到2050年將達到4.8億,老齡化水平為15.5%。老人數越多對健康需求、關注、迫切度越高,這也是健康產業飛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業內人士稱,通過全市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將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推動大型醫療機構、康復護理機構、養老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病床等之間實現有效互通轉接,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雲」服務。

  事實上,疫情防控期間,「雲醫療」已大顯身手,這種就診方式不用去實體醫院,能減少病毒感染風險。據國家衛健委規劃信息司統計,網際網路診療比2019年同期增長17倍,一些第三方平台網際網路診療諮詢增長20多倍。

  「當前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聯合創新、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態正在形成,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新業態加快發展。」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劉文先說,今後將統籌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加強監管,規範服務,更好推動大健康業態良性快速發展。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